首页 > 内科 > 血液内科

白血病的症状和前兆儿童

|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白血病的症状和前兆儿童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范芸
范芸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发热、乏力、皮肤苍白、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儿童若出现上述表现,家长需及时带其就医检查。

1、发热

儿童白血病发热多因免疫力下降导致反复感染,体温常超过38℃,且普通退热药效果不佳。可能伴随夜间盗汗或持续低热,与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因子有关。家长需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应尽快完成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检查。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环磷酰胺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2、乏力

贫血导致的组织缺氧会引起明显乏力,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嗜睡或拒食。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有关。家长需保证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治疗可选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同时需配合输血支持。

3、皮肤苍白

贫血会导致皮肤黏膜苍白,尤其以甲床、眼睑结膜明显,可能伴随心跳加快。这与红细胞生成减少或出血倾向有关。家长需观察有无皮肤瘀斑或鼻出血,及时复查血象。临床可能使用琥珀酸亚铁片等抗贫血药物,但需先明确贫血类型。

4、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下等部位出现质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常超过2厘米,与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家长不可按压肿块,需通过淋巴结活检明确性质。治疗可能涉及注射用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需监测肝肾功能。

5、骨关节疼痛

四肢长骨或胸骨处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与骨髓腔内压力增高有关。患儿可能出现跛行或拒走,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家长应避免热敷疼痛部位,治疗需联合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家长需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感染,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鱼肉泥、西蓝花等,避免生冷食物。治疗期间须定期监测血常规,注意隔离防护,减少探视。若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改变等表现应立即急诊。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血液科医师指导,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和前兆出疹子

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皮肤出疹,常表现为瘀点、紫癜或红色斑疹,多与血小板减少或白血病细胞皮肤浸润有关。白血病早期前兆主要有反复发热、贫血、骨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异常出血倾向等。若儿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长立即带孩子到血液科就诊。

1. 皮肤出疹

白血病患儿的皮疹多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皮下出血,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瘀点或大片紫癜,按压不褪色。少数情况为白血病细胞直接浸润皮肤形成的结节性红斑。需与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皮肤症状出现时,可配合血常规检查初步筛查,确诊需骨髓穿刺。家长需避免患儿抓挠皮疹,保持皮肤清洁。

2. 反复发热

约半数患儿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波动在38-40℃,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发热与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免疫功能、继发感染有关。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口腔、肺部、肛周等。若发热持续3天以上且无明确感染灶,建议完善外周血涂片检查。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退热药。

3. 贫血表现

白血病细胞侵占骨髓空间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活动后气促、食欲减退等贫血症状。血红蛋白常低于90g/L,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需注意与缺铁性贫血鉴别,后者多伴血清铁蛋白降低。家长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干预。

4. 骨关节疼痛

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或骨髓腔压力增高可引发持续性骨痛,好发于四肢长骨和脊柱,夜间加重,部分患儿出现跛行或拒抱。约25%患儿以骨痛为首发症状,X线检查可能显示骨质疏松或溶骨性改变。家长可帮助患儿采取舒适体位,避免剧烈运动,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镇痛药物。

5. 淋巴结肿大

超过60%患儿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质地偏硬,活动度差,直径多超过2厘米。与反应性淋巴结炎不同,白血病所致淋巴结肿大通常呈进行性增大且对抗生素无反应。家长发现异常包块时应记录大小变化,避免挤压按摩,需通过淋巴结活检明确性质。

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持续乏力、体重下降、鼻衄或牙龈出血等异常表现。日常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及电离辐射。治疗期间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定期复查血象。饮食上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蒸蛋羹、鱼肉泥,避免生冷及坚硬食物。心理支持方面,家长可通过游戏、绘本等方式帮助患儿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