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8次阅读
尿液pH值正常范围为4.6-8.0,通常受饮食结构、代谢状态、药物影响及泌尿系统疾病等因素调节。
1、饮食结构高蛋白饮食可降低尿液pH值呈酸性,素食为主时尿液偏碱性,调整膳食比例可适度调节酸碱平衡。
2、代谢状态剧烈运动后乳酸堆积会使尿液变酸,长期饥饿导致酮症酸中毒时尿液pH值显著下降,需及时补充能量。
3、药物影响维生素C、氯化铵等药物可酸化尿液,枸橼酸钾、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会升高pH值,用药期间需监测尿液变化。
4、泌尿疾病尿路感染时细菌分解尿素会使尿液碱化,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尿液持续偏酸,需通过尿常规和血液检查明确诊断。
日常可通过多饮水维持正常尿液酸碱度,发现持续异常或伴随尿频、腰痛等症状时应就医检查。
过敏性紫癜肾炎不属于绝症。过敏性紫癜肾炎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预后与肾脏损伤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1、疾病性质过敏性紫癜肾炎属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所致,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早期干预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2、治疗措施轻症患者可采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血管保护剂如芦丁片,重症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控制免疫反应。
3、预后情况儿童患者预后通常优于成人,约80%患者肾功能长期稳定,仅少数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治疗。
4、日常管理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海鲜,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急性期限制高盐高蛋白饮食。
确诊后应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水肿或尿量减少需及时复诊评估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