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长期治疗可选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部分患者需配合左甲状腺素钠进行平衡治疗。药物选择需根据甲状腺功能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及个体耐受性动态调整。
1.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减少激素合成,适用于多数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皮疹或粒细胞减少;丙硫氧嘧啶适用于甲状腺危象或甲巯咪唑不耐受者,但肝毒性风险较高需监测。
2. 辅助用药普萘洛尔可用于缓解心悸等交感兴奋症状;左甲状腺素钠在药物性甲减时用于补充治疗,需定期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调整剂量。
3. 免疫调节对于自身免疫因素明显的Graves病患儿,可考虑硒制剂辅助调节免疫,但需注意避免过量补充导致中毒。
4. 个体化方案青春期患儿需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部分缓解期患者可采用小剂量间歇疗法,放射性碘治疗在儿童中慎用。
家长需每3个月带孩子复查甲状腺功能,观察身高体重变化,避免高碘食物,保证充足睡眠和情绪稳定,出现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
2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控制不佳、存在严重并发症或胰岛功能显著下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胆胰分流术、可调节胃束带术。
1、胃旁路术通过改变消化道结构减少营养吸收,适用于BMI超过32.5且合并代谢异常患者,术后需长期监测营养状况。
2、袖状胃切除术切除部分胃体降低饥饿素分泌,适合BMI超过27.5的亚洲人群,可能伴随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
3、胆胰分流术通过胆胰液改道显著减少热量吸收,适用于极重度肥胖患者,术后需终身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4、可调节胃束带通过束带限制胃容量,具有可逆性特点,适合年轻且自律性较强的轻中度肥胖患者。
手术治疗后仍需坚持饮食管理,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定期监测血糖和营养指标,术后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