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2次阅读
心脏传导阻滞可能由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副作用、先天传导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电图监测、药物治疗、起搏器植入等方式干预。
1、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常伴随胸痛、乏力。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药物可选硝酸甘油、美托洛尔、阿司匹林。
2、心肌炎:病毒感染引发心肌炎症反应,可能伴有发热、心悸。需抗病毒治疗及营养心肌,可用辅酶Q10、维生素C、曲美他嗪。
3、药物影响:洋地黄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易干扰电信号传导,需调整用药方案。常见影响药物包括地高辛、胺碘酮、普罗帕酮。
4、先天异常:希氏束或浦肯野纤维发育缺陷导致传导延迟,儿童期即可出现心率失常。严重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晕厥,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可降低传导阻滞风险。
高压138毫米汞柱低压97毫米汞柱属于高血压一级。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该数值已接近临界值。
1、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成人正常血压应低于120/80毫米汞柱,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可确诊高血压。
2、分级评估:该血压值属于高血压一级,尚未达到二级标准,但已超过正常范围,需警惕心血管风险。
3、测量建议:建议在不同时间段重复测量3次以上,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等干扰因素,确认是否为持续性高血压。
4、干预措施:可通过限盐、减重、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若3个月后未改善需考虑药物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减少钠盐摄入并保持适度运动,如血压持续升高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