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产后第一天护理需重点关注会阴清洁、子宫复旧、排尿排便、伤口护理及情绪支持。主要措施包括观察出血量、协助排尿、定时按摩子宫、保持会阴干燥、提供心理疏导。
产后24小时内需每小时记录恶露量及颜色。正常恶露呈暗红色,总量不超过500毫升。若出血量浸透卫生巾超过每小时1片或出现鲜红色血块,可能提示宫缩乏力或产道损伤。此时可重复进行子宫底按摩,促进宫缩素分泌。家属需协助记录出血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分娩后6-8小时内需完成首次自主排尿。膀胱充盈会阻碍子宫收缩,增加出血风险。可尝试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方式刺激排尿反射。若出现排尿困难或尿痛,可能与产程压迫导致尿道水肿有关,必要时需导尿处理。建议产妇分次饮用300-500毫升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膀胱负担。
每2小时按摩子宫底一次,手法为单手置于耻骨联合上方,另一手轻压宫底作环形揉动。正常宫底应位于脐平或脐下1-2横指,质地硬如拳头。若触及柔软如面团状子宫,提示宫缩不良,需加强按摩并遵医嘱使用缩宫素注射液。按摩时同步观察恶露排出情况,疼痛明显者可间隔热敷缓解。
顺产产妇每次如厕后需用温水从前向后冲洗会阴,使用医用棉柔巾蘸干。存在侧切或撕裂伤口者,可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湿敷或苯扎氯铵溶液消毒。保持产褥垫每2-4小时更换,选择纯棉透气内裤。若出现伤口红肿、渗液或跳痛,可能提示感染,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产后激素水平骤降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家属需避免追问哺乳等敏感话题。可协助产妇进行10-15分钟腹式呼吸训练,播放舒缓音乐调节情绪。若持续出现入睡困难、惊恐发作等表现,可能与产后抑郁有关,建议记录情绪变化量表,必要时转介心理科干预。
产后24小时内应保持环境温度26-28℃,每4小时测量体温排除产褥感染。饮食选择小米粥、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分5-6次少量进食。剖宫产产妇需定时翻身预防静脉血栓,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疼痛,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哺乳前清洁乳头但避免使用肥皂,初乳分泌不足时可通过婴儿吸吮刺激泌乳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