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0次阅读
儿童白血病引起的发烧一般不会自行退烧,需及时就医干预。白血病患儿发热主要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风险增加有关,可能伴随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
1、免疫功能受损
白血病会破坏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削弱机体抗感染能力。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患儿可能出现反复高热或持续低热。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感染源,医生可能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昔洛韦片等抗感染药物,同时需配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免疫力。
2、肿瘤热现象
白血病细胞本身可能释放致热因子引起肿瘤热,体温多在38-39℃波动,通常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此时需通过化疗控制原发病,常用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阿糖胞苷等药物,发热症状随病情缓解而改善。家长需每日记录体温变化,观察是否出现寒战、皮疹等伴随症状。
3、继发感染风险
化疗期间黏膜屏障损伤会增加感染概率,口腔溃疡、肛周脓肿等都可能成为感染灶。若出现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24小时以上,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检查。医生可能联合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伏立康唑胶囊等广谱抗微生物药物,同时需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消毒。
4、输血反应发热
贫血严重的患儿接受输血时可能出现发热性非溶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1-2小时内发生。需立即停止输血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后续输血前应使用白细胞滤器。家长需告知医生患儿既往输血史,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5、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能引起中枢性发热,多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需通过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确诊,治疗需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注射液。此类发热对常规退热药反应差,需通过放疗或强化化疗控制病情进展。
白血病患儿发热期间家长应保持环境通风,每日测量体温4-6次,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饮食需提供高蛋白流质食物如牛奶、蒸蛋,注意口腔清洁以防感染。任何发热情况都需立即联系主治医生,不可自行使用退烧药或抗生素,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各项检查与用药,定期复查血象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