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治疗血小板低的中药有哪些

| 1人回答 | 25次阅读

问题描述:
治疗血小板低的中药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治疗血小板减少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皂矾丸、血美安胶囊、升血小板胶囊、益血生胶囊、维血宁颗粒等中成药。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因素等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规范治疗。

1、复方皂矾丸

复方皂矾丸由皂矾、西洋参、海马等组成,适用于肿瘤放化疗后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该药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升外周血象指标。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含鞣质食物同服。

2、血美安胶囊

血美安胶囊含地黄、牡丹皮等成分,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调节作用。该药通过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发挥作用,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治疗。需注意感冒发热期间暂停使用。

3、升血小板胶囊

升血小板胶囊主要成分为青黛、连翘,适用于肝炎后血小板减少。其作用机制与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相关,可改善肝病继发的血小板破坏。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4、益血生胶囊

益血生胶囊含阿胶、鹿角胶等补益成分,对慢性病贫血伴血小板减少有效。通过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发挥作用,适合气血两虚型患者。糖尿病患者慎用。

5、维血宁颗粒

维血宁颗粒由鸡血藤、虎杖等组成,用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具有刺激巨核细胞分化作用,能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服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

血小板减少患者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可适量增加花生衣、红枣、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及维生素B12的食物。中药治疗需严格遵循辨证原则,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服药期间出现皮肤瘀斑加重或鼻衄等症状应及时复诊。建议联合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必要时需配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中医上水肿的分型及治疗有哪些

中医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治疗需辨证施治,主要方法有中药内服、针灸、艾灸等。

1、阳水

阳水多由外感风邪或湿热内蕴引起,常见于急性肾炎、过敏性水肿等疾病。典型表现为眼睑或面部先肿,发展迅速,伴有发热、小便短赤等症状。治疗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剂。针灸常取合谷、曲池、阴陵泉等穴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

2、阴水

阴水多因脾肾阳虚或气滞血瘀导致,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治疗需温阳利水、健脾补肾,常用真武汤、实脾饮等方剂。艾灸可选用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3、风水相搏型

风水相搏型属于阳水范畴,多由外感风邪侵袭肺卫所致。常见突发眼睑浮肿,迅速蔓延全身,伴恶风发热、咳嗽气喘。治疗宜宣肺解表、利水消肿,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配合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针刺。发病期间需避风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脾虚湿困型

脾虚湿困型属于阴水范畴,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内停。表现为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治疗需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五皮饮。可艾灸中脘、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生冷油腻。

5、肾阳衰微型

肾阳衰微型属阴水重症,因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所致。多见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伴有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治疗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可重灸命门、肾俞、涌泉等穴位。需严格限制水分摄入,定期监测尿量变化。

水肿患者日常应注意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3克。适量食用赤小豆、冬瓜、薏苡仁等利水食材。避免久站久坐,睡眠时抬高下肢。适度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若出现呼吸困难、尿量锐减等危急症状,须立即就医。长期水肿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不可自行滥用利尿药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