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水泡性烧伤通常伤及表皮层和真皮浅层,属于二度烧伤。烧伤深度主要分为一度烧伤、浅二度烧伤、深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
水泡性烧伤多由高温液体、蒸汽或火焰接触皮肤导致。皮肤受到热力损伤后,表皮层细胞坏死,真皮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积聚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形成水泡。浅二度烧伤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水泡壁薄且基底呈粉红色,触痛明显。这类烧伤通常7-14天可愈合,愈合后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不会形成瘢痕。深二度烧伤则伤及真皮深层,水泡壁较厚且基底苍白或红白相间,痛觉减退。这类烧伤需要14-21天愈合,愈合后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
烧伤后应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降低局部温度。不要自行挑破水泡,以免增加感染风险。浅二度烧伤可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深二度烧伤需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面积较大的烧伤或发生在面部、手足、会阴等特殊部位的烧伤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压迫。恢复期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组织修复。
中医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治疗需辨证施治,主要方法有中药内服、针灸、艾灸等。
阳水多由外感风邪或湿热内蕴引起,常见于急性肾炎、过敏性水肿等疾病。典型表现为眼睑或面部先肿,发展迅速,伴有发热、小便短赤等症状。治疗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剂。针灸常取合谷、曲池、阴陵泉等穴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
阴水多因脾肾阳虚或气滞血瘀导致,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治疗需温阳利水、健脾补肾,常用真武汤、实脾饮等方剂。艾灸可选用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风水相搏型属于阳水范畴,多由外感风邪侵袭肺卫所致。常见突发眼睑浮肿,迅速蔓延全身,伴恶风发热、咳嗽气喘。治疗宜宣肺解表、利水消肿,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配合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针刺。发病期间需避风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脾虚湿困型属于阴水范畴,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内停。表现为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治疗需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五皮饮。可艾灸中脘、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生冷油腻。
肾阳衰微型属阴水重症,因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所致。多见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伴有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治疗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可重灸命门、肾俞、涌泉等穴位。需严格限制水分摄入,定期监测尿量变化。
水肿患者日常应注意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3克。适量食用赤小豆、冬瓜、薏苡仁等利水食材。避免久站久坐,睡眠时抬高下肢。适度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若出现呼吸困难、尿量锐减等危急症状,须立即就医。长期水肿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不可自行滥用利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