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急性胆囊炎可通过禁食、解痉镇痛药物、抗生素治疗、胆囊引流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胆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血管栓塞等原因引起。
1、禁食发病初期需完全禁食以减少胆囊收缩,静脉补充营养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饮食。
2、解痉镇痛山莨菪碱可解除胆道平滑肌痉挛,布洛芬缓解炎症性疼痛,曲马多用于剧烈绞痛,需注意药物禁忌证。
3、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覆盖肠道杆菌,甲硝唑针对厌氧菌,严重感染需联用亚胺培南,疗程通常持续7-10天。
4、胆囊引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可解除胆道梗阻,均为过渡性治疗措施。
发作期间需绝对卧床,恢复期每日饮水量应超过2000毫升,三个月内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及蛋黄。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能由胆固醇代谢异常、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定期复查、胆囊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1、胆固醇代谢异常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形成胆固醇性息肉。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内脏摄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等药物。
2、慢性胆囊炎反复胆囊炎症刺激黏膜增生形成炎性息肉,多伴有右上腹隐痛。需控制感染并改善胆汁淤积,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消炎利胆片、茴三硫片等药物,严重时需手术干预。
3、胆囊腺肌症胆囊壁腺体和平滑肌增生导致真性息肉,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有关。超声监测息肉增长速度,直径超过10毫米或快速增大时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4、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可累及胆囊,此类患者需从青年期开始定期进行肝胆系统筛查,发现异常及早处理。
建议保持规律饮食作息,避免暴饮暴食,每年通过肝胆超声监测息肉变化,出现持续腹痛或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