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牙齿咬合时发酸可能由牙釉质磨损、龋齿、牙周炎、牙齿隐裂或胃酸反流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牙齿敏感、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牙釉质磨损
长期使用硬毛牙刷横向刷牙、频繁食用酸性食物可能导致牙釉质磨损。牙釉质变薄会使牙本质暴露,外界刺激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导至牙髓神经,引发咬合酸胀感。日常需改用软毛牙刷竖刷,避免进食柑橘类水果或碳酸饮料。若磨损严重,可遵医嘱使用脱敏牙膏或进行树脂填充修复。
2、龋齿
牙齿龋坏形成的龋洞会直接暴露牙本质甚至牙髓,咀嚼时食物压迫龋洞可产生酸软疼痛。龋齿多与口腔清洁不足、高糖饮食有关,可能伴随冷热刺激痛。需及时清除腐坏组织,根据龋坏深度选择氟化钠甘油糊剂局部涂布、玻璃离子水门汀填充或根管治疗。
3、牙周炎
牙周组织炎症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咬合时机械刺激暴露的牙骨质引发酸痛。常伴有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等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芬布芬胶囊、乙酰螺旋霉素片等药物控制感染,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后期需进行龈下刮治等牙周治疗。
4、牙齿隐裂
牙齿表面微小裂纹可能延伸至牙本质深层,咀嚼时裂纹受力扩张刺激牙髓神经。常见于咬硬物或夜磨牙患者,可能伴随定点咬合痛。隐裂较浅时可进行调颌处理,深度裂纹需做全冠修复保护,严重者可能需根管治疗后桩冠修复。
5、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疾病导致胃酸侵蚀牙面,尤其后牙舌侧易发生酸蚀症。夜间反流更易造成牙齿脱矿,表现为广泛性牙齿酸软。需治疗原发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同时使用含氟化亚锡的防酸蚀牙膏,睡眠时抬高床头减少反流。
日常应注意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限制酸性食物摄入频率,使用抗敏感牙膏辅助缓解症状。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或牙周问题早期干预。若牙齿酸软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自发痛、夜间痛,需尽快就诊排除牙髓病变。咀嚼时避免单侧用力,有夜磨牙习惯者需佩戴颌垫保护牙齿。
牙缝大可能由遗传因素、牙龈萎缩、牙齿排列异常、牙周疾病、不良修复体等原因引起。牙缝大通常表现为牙齿间隙增宽、食物嵌塞、牙龈红肿等症状,可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先天颌骨发育较大或牙齿形态较小,导致牙齿间存在生理性间隙。这种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若影响美观可考虑正畸治疗或瓷贴面修复。日常需加强牙缝清洁,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除食物残渣。
2、牙龈萎缩
长期机械刺激或牙周炎症会导致牙龈乳头退缩,使牙根暴露、牙缝增宽。可能与横向刷牙、牙签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常伴随牙齿敏感、牙龈出血等症状。需改用软毛牙刷和巴氏刷牙法,遵医嘱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或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控制炎症。
3、牙齿排列异常
牙齿先天错位或萌出不足可造成局部间隙,多与颌骨发育不协调有关。可能伴有咬合紊乱、咀嚼效率下降等问题。轻症可通过隐形矫治器调整,严重者需配合正颌手术。日常应避免单侧咀嚼,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4、牙周疾病
慢性牙周炎破坏牙槽骨后,牙齿会出现病理性移位形成黑三角间隙。常由菌斑堆积引发,伴随牙龈溢脓、牙齿松动等症状。需进行龈下刮治等牙周基础治疗,配合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或甲硝唑芬布芬胶囊。
5、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或充填体可能压迫牙龈或邻牙,导致继发性牙缝增大。多见于边缘不密合的烤瓷冠或树脂充填体脱落情况。需拆除不良修复体后重新治疗,可选择全瓷冠或嵌体修复。修复后应每年复查修复体密合度。
建议每日使用牙线清理牙缝,选择小头软毛牙刷配合含氟牙膏刷牙。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发现牙龈出血或牙齿移位及时就诊。正畸治疗期间需加强口腔卫生管理,避免食用过硬过黏食物。中老年人群可定期使用牙缝刷预防食物嵌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