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五官科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

|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问题描述: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秀杉
陈秀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是两种常见的中耳疾病,前者通常由感染引起,症状突发且剧烈;后者则表现为长期或反复发作的炎症,可能与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感染有关。治疗上,急性中耳炎以抗感染为主,慢性中耳炎则需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手术等。
1、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感冒、流感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如阿莫西林、头孢类等,同时可配合止痛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若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需及时就医。
2、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通常由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感染导致,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鼻窦炎等有关。症状表现为长期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等。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或手术。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口服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乳突切除术等,适用于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3、预防与护理
预防中耳炎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日常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用力擤鼻。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增强抵抗力。对于儿童,避免长时间使用奶瓶喂养,减少咽鼓管受压的风险。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急性中耳炎以抗感染为主,慢性中耳炎则需综合治疗。预防中耳炎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喉咙有泡泡一定是疱疹性咽峡炎吗

喉咙有泡泡不一定是疱疹性咽峡炎,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生理性表现。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咽部疱疹、发热等症状,但喉咙出现泡泡还可能与急性咽炎、手足口病、口腔溃疡、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

1、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表现为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伴随高热、吞咽疼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开喉剑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并配合物理降温。家长需注意患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急性咽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导致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表现为咽部颗粒状隆起,可能被误认为疱疹。链球菌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治疗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饮食,用淡盐水漱口有助于缓解症状。

3、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等感染除引起手足皮疹外,口腔黏膜也可出现疱疹,与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相似。确诊需结合全身表现,治疗可选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家长需监测患儿是否出现嗜睡等重症征兆。

4、口腔溃疡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能表现为咽部黏膜单个或多个圆形疱疹样破损,伴明显灼痛感。可使用西地碘含片缓解炎症,配合维生素B2片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过硬过烫食物刺激创面,保持口腔清洁。

5、过敏反应

食物或药物过敏可能导致咽部黏膜血管神经性水肿,形成透明水泡样改变。需立即停用致敏物质,严重时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糖浆,伴有呼吸困难需紧急就医。日常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

发现喉咙泡泡持续不消或伴随高热、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日常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过度用嗓,多饮水保持咽喉湿润。儿童出现症状家长应密切观察进食情况,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减少刺激,患病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