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病床上怎么小便呢

|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问题描述:
病床上怎么小便呢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青
李青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病床上小便可通过使用便盆、导尿管、尿不湿、尿壶或床上便椅等方式解决。长期卧床患者排尿困难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1、便盆

便盆是卧床患者常用的排尿辅助工具,多为塑料材质,使用时需将患者臀部抬高后垫入。适用于意识清醒且能配合抬臀的患者,使用后需及时清洁以避免皮肤刺激。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或热淋清颗粒等药物控制炎症。

2、导尿管

导尿管分为留置型和间歇性导尿两种,适用于尿潴留或术后患者。长期留置需每日消毒尿道口,避免引发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可能伴随尿线变细,可遵医嘱使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3、尿不湿

成人纸尿裤适合失禁或认知障碍患者,需选择透气性好的产品并每2-3小时更换。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伴有感觉丧失,需定时诱导排尿。此类患者可配合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

4、尿壶

男性患者可使用广口尿壶,女性宜选用带防溅设计的扁形尿壶。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反射消失,需配合按压膀胱区辅助排尿。此类情况需定期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必要时使用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等降低膀胱敏感度的药物。

5、床上便椅

可移动式便椅可架在病床上使用,适合短期卧床但上肢有力的患者。某些降压药或麻醉药可能导致排尿困难,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使用便椅时需注意固定防滑,避免发生跌倒意外。

卧床患者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但睡前2小时需控制摄入。家属需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并清洁会阴部,观察尿液颜色和量,出现血尿、灼热感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顺时针按摩患者下腹部促进排尿,饮食上增加冬瓜、黄瓜等利尿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输尿管结石术后能走路吗?

输尿管结石术后一般可以走路,但需根据手术方式和恢复情况调整活动强度。

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等微创手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在他人搀扶下缓慢行走,术后1-2天可逐步恢复正常步行。早期适量活动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但应避免突然弯腰、快速转身等可能牵拉伤口的动作,行走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次为宜。开放手术或经皮肾镜取石术因创面较大,术后需卧床休息24-48小时,待引流管拔除后再逐步下床活动。所有类型手术均需避免术后1周内提重物、爬楼梯或长时间行走,防止伤口出血或双J管移位。

存在严重血尿、发热或剧烈腰痛时应立即卧床休息。高龄、合并心血管疾病或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需延迟下床活动时间至术后3-5天。部分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因腹部切口疼痛可能需借助腹带保护,术后2-3周内行走时仍需保持步态平稳。

术后应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若出现尿液颜色加深、发热超过38℃或持续腰痛,需及时返院复查。术后1个月内避免骑自行车、深蹲等可能挤压输尿管的动作,定期复查腹部平片确认双J管位置及结石排出情况。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