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慢性肠炎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程度判断,多数患者病情较轻,少数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慢性肠炎是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
病情较轻的慢性肠炎患者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腹痛、轻度腹泻,症状可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控制得到缓解。这类患者肠道黏膜损伤较轻微,炎症范围局限,一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常见诱因包括饮食不当、精神压力等,通过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等措施,症状多能自行改善。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部分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或并发症,如持续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肠道溃疡出血、肠梗阻或癌变风险增加。这些情况多见于长期未规范治疗、反复发作的患者,或伴有自身免疫异常的特殊类型肠炎。当出现便血、体重明显下降、持续发热等症状时,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肠镜检查评估黏膜损伤程度,必要时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抗炎药物,甚至需住院治疗。
慢性肠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酒精、生冷及高脂食物,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每日记录排便情况和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肠镜。急性发作期需减少活动量,腹部保暖。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加重,应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存在复发可能,但概率较低。术后复发通常与神经节细胞残留、吻合口狭窄或术后护理不当等因素相关。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复发多见于未彻底切除病变肠段的情况。手术需切除缺乏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并将正常肠管与直肠吻合。若术中遗留病变肠管,残留的神经节细胞缺失段可能导致肠蠕动障碍复发。术后早期复发表现为再次出现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需通过肛门指诊、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确认。对于局限性复发,可尝试扩肛治疗或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广泛复发者需二次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少数复发与术后并发症相关。吻合口瘢痕增生可能导致机械性狭窄,影响粪便通过。此类情况可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改善。术后肠道感染或缺血也可能破坏神经节细胞功能,造成继发性蠕动障碍。长期便秘患者可能因粪便淤积导致代偿性肠管扩张,需与真性复发鉴别。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可降低二次手术概率。
术后应坚持肛门扩张训练3-6个月,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维持排便通畅。家长需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及性状,出现排便间隔超过2天、腹胀拒食等情况应及时复查。饮食上增加西梅泥、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避免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肛门直肠测压,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