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可通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定期监测、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甲状腺发育异常、激素合成障碍、母体碘缺乏或基因突变等原因引起。
1、激素替代左甲状腺素钠是首选药物,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并终身服用。治疗初期需每2-4周监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水平,直至指标稳定。
2、定期监测患儿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生长发育指标和骨龄。新生儿期每1-2个月复查,1岁后每3-6个月评估一次,青春期建议每年检查垂体磁共振。
3、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特别是锌、硒和碘。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维持每日250微克碘摄入,配方奶喂养需选择符合月龄的强化奶粉。
4、心理干预学龄期患儿可能出现认知发育迟缓,需进行智力评估和行为训练。家长需参与心理疏导,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定期随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
建议家长记录患儿每日服药情况和生长曲线,避免卷心菜、木薯等致甲状腺肿食物,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出现嗜睡或食欲减退及时复诊。
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安罗替尼、阿特珠单抗、德瓦鲁单抗、尼达尼布等,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用药方案。
1、安罗替尼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和手足综合征。
2、阿特珠单抗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可能引发免疫相关肺炎或结肠炎等不良反应。
3、德瓦鲁单抗PD-L1单克隆抗体,用于同步放化疗后未进展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需警惕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4、尼达尼布抗血管生成药物,对部分复发型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延缓疾病进展,常见消化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
靶向治疗前需完善基因检测,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与肿瘤标志物,配合营养支持可改善治疗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