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急腹症,严重程度与梗阻类型和是否及时治疗有关,治疗方式主要有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
胃肠减压是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胃管或肠管引流胃肠道内积存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可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同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操作需由医护人员执行,避免自行操作导致黏膜损伤。
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抑制肠道痉挛,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甘油灌肠剂促进排便。药物治疗多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术前准备,需配合禁食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解除纤维束带压迫,肠切除吻合术处理坏死肠段。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逐步恢复饮食,警惕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特异性干预,如腹腔镜探查处理肠扭转,肿瘤切除解除机械性梗阻。若由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引起,需长期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病情,避免复发导致梗阻。
急性期需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慢性不全梗阻者可补充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避免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食物。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适度活动预防肠粘连。若出现阵发性腹痛加剧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绞窄性梗阻。术后患者需复查腹部CT评估肠道通畅情况,肿瘤性梗阻者应定期进行肠镜随访。
胃痛在中医中主要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寒邪客胃型、饮食停滞型五种证型。
肝胃不和型胃痛多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疗需疏肝和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可配合针灸太冲、足三里等穴位。日常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愤怒。
脾胃虚寒型因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引起,常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四肢不温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迟。治疗宜温中健脾,方选黄芪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艾灸中脘、关元等穴位有助改善。饮食需忌生冷,适当食用生姜、大枣等温补食材。
胃阴不足型多由热病伤阴或久病耗损所致,表现为胃脘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需滋养胃阴,常用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可配合针刺三阴交、内庭等穴位。日常应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多食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
寒邪客胃型因外感寒邪直中胃腑引发,症状为胃痛暴作、得温痛减、呕吐清水,苔白滑,脉弦紧。治疗当散寒止痛,方用良附丸或香苏散,艾灸神阙、中脘穴可增强疗效。发病期间需注意腹部保暖,饮用红糖姜茶辅助驱寒。
饮食停滞型因暴饮暴食或食积不化导致,常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厌食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滑。治疗需消食导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为常用方剂,配合按摩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促进消化。日常需规律进食,避免过饱及油腻食物。
中医调理胃痛需辨证施治,不同证型用药差异显著。建议胃痛患者记录疼痛特点、诱因及伴随症状,就诊时详细告知医生。日常应注意饮食定时定量,避免生冷辛辣刺激,保持情绪舒畅。若胃痛反复发作或伴随呕血、黑便等严重症状,须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适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