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1次阅读
远节趾骨骨折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和畸形。远节趾骨骨折可能与外伤、长期慢性劳损、骨质疏松、骨肿瘤、代谢性骨病等因素有关。
1、局部疼痛
远节趾骨骨折后会出现明显的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轻微骨折可能仅表现为轻度钝痛,严重骨折可能出现剧烈锐痛。疼痛在负重或触碰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骨折初期疼痛较为剧烈,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缓解。疼痛可能向周围组织放射,影响整个足趾功能。
2、肿胀
骨折后局部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明显肿胀。肿胀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出现,并在24-48小时内达到高峰。肿胀程度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严重骨折可能伴有明显软组织损伤,导致更严重的肿胀。肿胀可能导致足趾活动受限,影响穿鞋和行走。
3、淤血
骨折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会导致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或瘀斑。淤血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出现,并可能随时间扩大范围。淤血颜色会从紫红色逐渐变为青黄色,最终消失。严重骨折可能导致大面积淤血,甚至形成血肿。
4、活动受限
远节趾骨骨折会导致足趾活动明显受限。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弯曲或伸直受伤足趾,行走时可能出现避痛步态。活动受限程度与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简单骨折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活动受限,而粉碎性骨折可能导致完全无法活动。
5、畸形
严重远节趾骨骨折可能导致足趾外观畸形。骨折端移位可能导致足趾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畸形在开放性骨折中更为明显,可能伴有皮肤破损和骨折端外露。畸形程度与外力大小和方向相关,严重畸形可能影响足部整体功能。
远节趾骨骨折患者应避免负重活动,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挤压受伤足趾。骨折初期可进行冷敷缓解疼痛和肿胀,后期可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有助于骨折愈合。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