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支持、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与病毒持续复制、免疫应答过强、继发细菌感染、基础疾病未控制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降低体表温度,避免酒精擦拭刺激皮肤,适当减少衣物帮助散热,保持室温在25摄氏度左右。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洛索洛芬钠,这类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可能伴随出汗、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3、补液支持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新鲜果汁,预防脱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
4、病因治疗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新冠病毒感染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需在发病早期使用,可能与头痛、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有关。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若高热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意识改变需及时就医。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吻通常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唾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且口腔黏膜完整时无传染性。
1、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源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染。
2、唾液风险即使唾液中含有微量病毒,完整的口腔黏膜能有效阻隔病毒侵入,除非双方口腔同时存在开放性伤口且发生血液交换。
建议未接种乙肝疫苗的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并避免共用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