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小儿麻痹症的状况是什么样

|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儿麻痹症的状况是什么样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等。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的运动神经元损伤。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易被忽视,需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

1、早期表现:

初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出现低热、咽痛、头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胃肠症状,此时病毒已在咽部和肠道复制。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颈部强直或肌肉疼痛,这些可能是神经系统受累的早期信号。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毒进一步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进展期症状:

病程进展至3-5天时,部分患儿会出现双峰热特征,即初期发热消退1-3天后再次高热,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典型表现为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患儿可能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延髓麻痹,导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症状。此阶段病毒已造成脊髓前角细胞不可逆损伤。

3、瘫痪特征:

瘫痪通常发生在发热后2-10天,表现为突发性肌力下降,受累肌群张力减低但感觉功能保留。下肢近端肌肉较远端更易受累,常见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瘫痪导致的步态异常。瘫痪程度与病毒毒力及患儿免疫状态相关,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短暂肌无力,严重者会遗留永久性残疾。

4、恢复期变化:

急性期后2周至2年内为恢复期,未坏死的神经元可部分代偿功能,肌力逐渐改善。但严重受损的肌肉会出现萎缩,伴随肌腱挛缩和骨骼发育畸形。此阶段需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矫形器使用等,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部分患儿可能进展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表现为多年后新发肌无力。

5、终末期后遗症:

发病2年后进入后遗症期,不可逆的瘫痪肌肉呈现明显萎缩,肢体变细缩短,常见足下垂、膝反张等畸形。脊柱侧弯可能随生长发育加重,影响呼吸功能的胸廓畸形需手术矫正。长期管理需多学科协作,结合矫形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改善生活质量。疫苗接种是预防根本措施,我国已持续多年无本土野病毒病例。

家长应确保儿童按计划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流行地区需注意饮食卫生和手部清洁。患儿出现发热伴肌痛时应立即就医,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加重瘫痪。恢复期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肌力训练,定期评估关节活动度和骨骼发育情况。营养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以预防骨质疏松,避免肥胖增加瘫痪肢体负担。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治疗小儿肠炎的药物都有哪些

治疗小儿肠炎可通过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药物缓解症状。小儿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力低下、环境不洁等原因引起。 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是一种常用的止泻药物,能够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水分,减少腹泻次数。每次剂量为1袋3克,每日3次,溶于温水后服用。适用于病毒性或细菌性肠炎引起的腹泻。 2、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能够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每袋溶于250毫升温水中,根据患儿体重和脱水程度调整剂量。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的患儿。 3、益生菌: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腹泻症状。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每日1-2次,每次1袋1克,溶于温水或牛奶中服用。适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肠炎。 4、抗生素:细菌性肠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阿莫西林剂量为每日20-40毫克/公斤,分2-3次口服;头孢克肟剂量为每日8毫克/公斤,分2次口服。适用于明确细菌感染的患儿。 5、止吐药物:对于伴有呕吐的患儿,可使用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多潘立酮剂量为每次0.25-0.5毫克/公斤,每日3次,饭前服用。适用于呕吐症状明显的患儿。 日常护理中,患儿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推荐食用米粥、蒸苹果、香蕉等易消化食物。家长需注意手部卫生,定期清洁患儿的生活环境,避免交叉感染。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