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等。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的运动神经元损伤。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易被忽视,需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
初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出现低热、咽痛、头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胃肠症状,此时病毒已在咽部和肠道复制。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颈部强直或肌肉疼痛,这些可能是神经系统受累的早期信号。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毒进一步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病程进展至3-5天时,部分患儿会出现双峰热特征,即初期发热消退1-3天后再次高热,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典型表现为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患儿可能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延髓麻痹,导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症状。此阶段病毒已造成脊髓前角细胞不可逆损伤。
瘫痪通常发生在发热后2-10天,表现为突发性肌力下降,受累肌群张力减低但感觉功能保留。下肢近端肌肉较远端更易受累,常见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瘫痪导致的步态异常。瘫痪程度与病毒毒力及患儿免疫状态相关,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短暂肌无力,严重者会遗留永久性残疾。
急性期后2周至2年内为恢复期,未坏死的神经元可部分代偿功能,肌力逐渐改善。但严重受损的肌肉会出现萎缩,伴随肌腱挛缩和骨骼发育畸形。此阶段需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矫形器使用等,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部分患儿可能进展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表现为多年后新发肌无力。
发病2年后进入后遗症期,不可逆的瘫痪肌肉呈现明显萎缩,肢体变细缩短,常见足下垂、膝反张等畸形。脊柱侧弯可能随生长发育加重,影响呼吸功能的胸廓畸形需手术矫正。长期管理需多学科协作,结合矫形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改善生活质量。疫苗接种是预防根本措施,我国已持续多年无本土野病毒病例。
家长应确保儿童按计划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流行地区需注意饮食卫生和手部清洁。患儿出现发热伴肌痛时应立即就医,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加重瘫痪。恢复期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肌力训练,定期评估关节活动度和骨骼发育情况。营养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以预防骨质疏松,避免肥胖增加瘫痪肢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