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伤口沾到农药可能会引起中毒,具体是否中毒与农药种类、接触剂量及伤口状况有关。有机磷类、百草枯等剧毒农药经皮肤吸收快,风险较高;拟除虫菊酯类等低毒农药风险相对较低。
农药经皮肤吸收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皮肤完整性破坏时吸收率显著增加,破损面积越大风险越高。有机磷类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过度积累,出现瞳孔缩小、流涎、肌颤等症状。百草枯接触后可能引发局部腐蚀,吸收后对肺组织有强毒性。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毒性较低,但大剂量接触仍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轻度神经系统症状。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是首要措施,冲洗时间需持续15分钟以上,避免使用热水或用力擦洗。
特殊情况下中毒风险会明显升高。儿童因体表面积比例大更易中毒,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也需警惕。原有皮肤病或慢性伤口患者吸收率更高。部分农药含苯系溶剂,可能加速有毒成分渗透。若农药已过期或成分不明,毒性可能发生不可预测变化。出现头晕、恶心、局部红肿溃烂等表现时,须携带农药包装立即就医,以便医生准确判断毒物类型。
接触农药后应脱去污染衣物,避免毒物持续吸收。冲洗时注意水流方向,防止污染其他部位。就医时需向医生说明农药名称、接触时间和处理措施,必要时需进行血液胆碱酯酶检测或毒物筛查。日常储存农药须使用原包装,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阴凉处,操作时穿戴防护手套和衣物。农业工作者建议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长期低剂量接触可能引起慢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