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脏病

心脏病病人用力排便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脏病病人用力排便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魏碧荷
魏碧荷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心脏病病人用力排便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中老年病人肠道蠕动和肌肉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便秘,不仅会引起腹胀腹痛,还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焦躁、恐惧,这些都间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心血管的破裂。如果血压波动较大,会引起血管壁斑块活动加剧,导致突发心肌梗塞等疾病。另外,入秋后,心脏病的发病率开始增高,而气候干燥也使便秘更加常见。对于心脏病病人来说,此时更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长期的便秘,还会出现头晕头胀、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状,以及引起痔疮、肛裂等问题。平时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摄入适量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从而促进排便、预防便秘。病人可以从水果、蔬菜和粗粮中摄入膳食纤维,像芹菜、韭菜、菠菜、红薯等。起床后,还可以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来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再配合腹部按摩,可以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同时,每天要补充足够的水份,保证每天喝够1500~2000毫升的水,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喝200毫升左右为宜。有便秘情况的可以做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性。易急躁、动怒的病人应控制情绪,并减少周围的不良刺激。对于已经发生便秘的心脏病病人,若短期内无排便可饭前空腹服用甘油,若便秘已达3-4天,可使用通便剂和润滑剂促进排便。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便秘伴随血糖波动是什么原因

便秘伴随血糖波动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自主神经病变、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长期便秘与血糖异常可能相互影响,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蠕动减慢会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过度吸收引发便秘。血糖波动可能因进食不规律或消化吸收异常引起。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规律进食有助于改善症状。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

2、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胃肠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胃轻瘫和结肠动力减弱。糖尿病患者的便秘常与血糖控制不佳相关,可能伴随多饮多尿症状。需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控制血糖,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引起肠蠕动减慢和便秘。同时可能伴随乏力、怕冷等低代谢症状,影响糖代谢导致血糖异常。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症状。

4、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或帕金森病等疾病引起的自主神经损伤可同时影响胃肠蠕动和血糖调节功能。表现为排便困难与血糖难以平稳控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便秘严重时可短期使用聚乙二醇4000散剂,避免滥用刺激性泻药。

5、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糖药如阿卡波糖片可能引起腹胀便秘,某些降压药和抗抑郁药也会影响肠道功能。药物代谢异常还可能间接导致血糖波动。出现症状时应记录用药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方案,不可自行停药。

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建立固定排便习惯。血糖异常者需定期监测指尖血糖,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胃肠动力检测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现便秘时尤其需要警惕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