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扁桃体白色分泌物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通常由扁桃体炎、扁桃体结石、真菌感染、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生理盐水漱口可清除表面分泌物,适用于轻微扁桃体结石或炎性渗出。避免用力刮擦导致黏膜损伤,每日重复进行3-5次含漱。
2、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分泌物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克林霉素。真菌感染可使用制霉菌素含漱液,配合氟康唑口服。
3、物理治疗顽固性扁桃体结石可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清除隐窝分泌物。激光辅助清洗能减少隐窝深度,降低分泌物滞留概率。
4、手术切除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伴分泌物增多,或引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时,需考虑扁桃体切除术。儿童患者建议行低温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
日常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发热、吞咽困难或分泌物带血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鼓膜穿孔可能由外伤性穿孔、感染性穿孔、气压伤、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穿孔大小和位置采取观察修复、药物治疗或手术修补。
1、外伤性穿孔掏耳工具直接损伤鼓膜导致穿孔,可能伴随耳鸣或听力下降。小穿孔通常可自愈,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严重时需行鼓膜成形术。
2、感染性穿孔慢性中耳炎等感染导致鼓膜脆弱易损,穿孔后出现耳漏和耳痛。需使用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硼酸酒精滴耳液,感染控制后评估是否需鼓室成形术。
3、气压伤穿孔快速气压变化合并掏耳动作可能导致鼓膜撕裂,常见于飞行或潜水时。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医生可能开具洛美沙星滴耳液,大穿孔需手术干预。
4、医源性损伤医疗操作不当造成鼓膜全层缺损,可能伴随眩晕症状。需立即停止操作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大面积缺损需择期行鼓膜修补术。
避免自行掏耳或异物入耳,洗浴时用棉球保护外耳道,出现耳痛、听力变化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定期复查评估鼓膜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