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肠粘连主要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创伤、炎症性疾病及异物刺激等因素引起。肠粘连可能与腹腔内组织损伤修复异常、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1、腹部手术
腹部手术是肠粘连最常见的原因。手术过程中对腹膜、肠管等组织的机械性损伤会触发炎症反应,导致纤维蛋白渗出并形成粘连。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等均可引发。术后早期活动、遵医嘱使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等防粘连剂有助于降低风险。若出现阵发性绞痛伴呕吐,需警惕粘连性肠梗阻。
2、腹腔感染
腹腔内感染如腹膜炎、盆腔炎等会导致炎性渗出物积聚,纤维蛋白在愈合过程中过度增生形成粘连。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粘连常较广泛。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严重者可能需手术松解粘连。
3、腹部创伤
腹部钝器伤或穿透伤可直接损伤肠管及腹膜,血液和炎性介质刺激促使粘连形成。交通事故、坠落伤等外力冲击可能导致肠系膜撕裂。紧急处理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后期可配合微波理疗促进炎症吸收,但已形成的致密粘连常需腹腔镜松解术。
4、炎症性疾病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反复发作,炎性渗出物使肠管与邻近器官黏连固定。患者多伴有腹泻、血便等原发病症状。需长期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急性期可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5、异物刺激
手术遗留的纱布、滑石粉或长期留置的腹腔引流管等异物会诱发慢性肉芽肿反应,形成束带样粘连。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术中减少异物残留。对于无症状的轻度粘连可观察,若引起肠扭转则需紧急手术解除。
肠粘连患者日常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可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翻身、腹式呼吸等康复训练,促进肠蠕动恢复。若出现持续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征兆,须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或CT有助于评估粘连程度,必要时可在腹腔镜下进行粘连松解术。
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通常不包括痔疮、肛裂、结直肠癌等非小肠来源的病变。便血的小肠源性病因主要有小肠溃疡、克罗恩病、小肠血管畸形、小肠憩室炎、小肠肿瘤等。
1、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属于肛管疾病而非小肠病变。典型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鲜红色血便,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肛门指检可见柔软静脉团。轻度可通过高纤维饮食、温水坐浴缓解,严重者需行硬化剂注射或痔切除术。
2、肛裂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伤,与排便机械损伤相关。特征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伴少量鲜红色血便,可见肛管后正中线裂口。急性期可通过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软膏促进愈合,慢性反复发作需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3、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出血源于肿瘤侵蚀肠壁血管,属于大肠病变。临床表现为暗红色血便与黏液混合,常伴排便习惯改变及体重下降。诊断依赖结肠镜活检,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早期病变内镜下切除即可治愈。
4、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局限于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不累及小肠。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结肠镜可见连续分布的黏膜糜烂。轻中度患者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重度需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或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液。
5、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结肠黏膜导致,与小肠无关。表现为发热、腹痛伴里急后重及脓血便,粪便培养可检出病原体。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或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克以上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若便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避免延误小肠血管畸形等隐匿性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