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的12大征兆有哪些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2型糖尿病的12大征兆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春香
张春香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副主任医师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虽然临床上并没有严格定义的“12大征兆”,但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患者的实际表现,常见的症状可以总结如下:
1、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血糖过高时,肾脏会将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导致尿量增多。随着尿量增加,体内水分流失,患者会感觉口渴、饮水量增加。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糖分供能,会产生饥饿感、食量增大,但体重却逐渐下降。
2、疲劳乏力
血糖无法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导致患者容易感到疲劳、无力,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3、皮肤干燥及瘙痒
高血糖状态下,皮肤容易失去水分,出现干燥现象。血糖升高会影响微血管循环,皮肤瘙痒和慢性皮肤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
4、伤口愈合缓慢
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和神经受损,影响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甚至容易感染。
5、视力模糊
高血糖可导致眼内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引起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
6、手脚麻木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表现为四肢麻木、刺痛感或灼热感,特别是双脚更为明显。
7、频繁感染
高血糖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患者容易反复出现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口腔炎症等问题。
8、口干、口腔异味
血糖升高会导致口腔干燥,严重时,体内脂肪分解产生酮体,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类似“烂苹果”的异味。
9、体重异常增加或减少
一些早期患者可能因胰岛素抵抗而体重增加,而随着病情进展,能量供给不足,体重会出现明显下降。
10、心悸、头晕
血糖波动或餐后高血糖状态容易引起头晕、心悸等不适,特别是血糖突然升高或降低时更明显。
11、夜间尿频
多尿的症状在夜间同样存在,患者会频繁起夜排尿,影响睡眠质量。
12、食欲异常
早期患者常伴有食欲增加,但随着病情加重,胃肠功能紊乱,也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恶心等表现。
如何应对这些症状?
如果您出现上述症状中的多个表现,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排除或确诊2型糖尿病。平时的生活管理尤为重要:
1、科学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粗粮、蔬菜、瘦肉等低GI食物。
2、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
3、规律监测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确保稳定在合理范围。
4、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服用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物,配合治疗。
5、保证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能帮助身体代谢平衡。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关键,健康的生活习惯加上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血糖正常值的最新标准

血糖正常值的最新标准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指标,维持正常血糖范围对预防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3.9-6.1mmol/L。空腹血糖升高可能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通常表现为口渴、多尿、乏力等症状。日常可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控制。 2、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7.8mmol/L。餐后血糖升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有关,通常表现为餐后困倦、头晕等症状。建议选择低糖、低脂饮食,餐后适当散步。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6.5%。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能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有关,通常表现为视力模糊、手脚麻木等症状。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血糖波动: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一天内的变化幅度。正常血糖波动应控制在2.2mmol/L以内。血糖波动过大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药物使用不当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出汗等症状。建议定时定量进食,遵医嘱用药。 5、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是评估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监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需要长期坚持,饮食方面建议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瘦肉等;运动方面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护理方面建议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