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心脏猝死救活的概率较低,及时心肺复苏和除颤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心脏猝死通常由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引发,发病突然且进展迅速。
心脏猝死发生后,抢救成功率与时间密切相关。心脏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存活概率可达40-50%。超过4分钟未进行心肺复苏,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7-10%。心脏骤停10分钟后未获救治,存活概率不足5%。在具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场所,早期除颤可使存活率提升至50-70%。院外心脏猝死患者中,接受旁观者心肺复苏的存活率是未接受者的2-3倍。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能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部分特殊情况可能影响抢救效果。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终末期心力衰竭、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差。低温环境下发生心脏骤停,低温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能延长抢救时间窗。年轻患者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猝死,及时救治后神经系统恢复相对较好。某些可逆性病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引起的心脏骤停,纠正病因后可能获得较好预后。
预防心脏猝死需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建议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出现胸闷、心悸等预警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心脏猝死风险。
腋窝下的小手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具体麻醉方式需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决定。
局部麻醉适用于表浅、范围小的手术,如皮脂腺囊肿切除或小面积皮肤病变处理。麻醉药物通过注射直接作用于手术区域,起效快且安全性高。常用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注射液、普鲁卡因注射液等,能暂时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失去痛觉。患者术中保持清醒,术后恢复较快,麻醉影响局限。
区域麻醉适用于范围稍大的手术,如淋巴结活检或腋窝浅表肿物切除。通过阻滞臂丛神经或其分支实现麻醉效果,常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麻醉医师会在腋动脉周围多点注射罗哌卡因注射液、布比卡因注射液等长效药物,使整个上肢远端产生麻醉作用。该方法镇痛效果更持久,适合耗时较长的手术操作。
进行腋窝手术麻醉前需评估患者药物过敏史、凝血功能及局部解剖变异情况。麻醉后可能出现短暂麻木、局部淤青等反应,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待麻醉完全消退后再恢复正常活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医嘱定期换药,出现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