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老人是否适合做心脏支架需根据病情评估,多数情况下对改善心肌供血有效,少数情况下可能因基础疾病或身体耐受性差而不适合。心脏支架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血管狭窄或闭塞。
心脏支架手术能迅速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植入后运动耐量通常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支架手术可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并发症。术后配合规范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高龄患者合并多系统疾病时手术风险增加,如严重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造影剂代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麻醉耐受性差。极度虚弱的卧床老人或预期生存期较短者,需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对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者,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
建议术前完善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病变程度,由心血管专科医生综合评估手术指征。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出现胸闷胸痛及时就医。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心肌组织的炎症类型,主要由病毒感染引发心肌细胞损伤和免疫反应所致。
病毒性心肌炎的核心病理过程为感染性炎症。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通过血液侵入心肌细胞后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同时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炎性介质,导致心肌组织充血水肿。急性期可见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慢性期可能出现间质纤维化。这种炎症反应具有明确病原体触发特征,需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区分。
该病早期多表现为局灶性炎症,影像学可见心肌片状强化灶。炎症初期常局限于病毒侵袭区域,随着病情进展可能扩散至全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弥漫性改变,成人则以右心室间隔部受累多见。这种局灶特性使其区别于系统性炎症疾病。
临床常见急性起病形式,病程多在3个月内。患者出现发热、胸痛等全身炎症反应时,血清肌钙蛋白显著升高,心电图显示ST-T改变。及时抗病毒治疗可阻断炎症进展,但部分病例会转为慢性持续性炎症,最终导致扩张型心肌病。
病毒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免疫过度激活,此时心肌损伤主要由T淋巴细胞浸润和抗体交叉反应导致。这种迟发型炎症即使病毒已被清除仍持续存在,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干预。心肌活检可见淋巴细胞聚集伴心肌细胞溶解,是区别于单纯病毒毒性损伤的重要特征。
多数轻型病例属于可逆性炎症,充分休息后心肌水肿可完全吸收。但重症患者可能遗留永久性纤维瘢痕,超声心动图显示室壁运动异常。早期使用辅酶Q10等心肌营养药物有助于炎症修复,而剧烈运动会加重炎症反应。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3-6个月,避免任何增加心脏负荷的活动。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钠盐预防水肿。恢复期可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后逐步开始康复训练,但需终身避免竞技性体育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有无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恶化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