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影增大及主动脉硬化的症状

|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影增大及主动脉硬化的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影增大及主动脉硬化可能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胸痛等症状。心影增大通常与心肌肥厚、心腔扩张等因素有关,主动脉硬化则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引起。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

1、胸闷

胸闷是心影增大及主动脉硬化的常见症状,可能与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负荷增加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感到胸部压迫感或呼吸不畅,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主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心脏需更用力泵血,进一步加重胸闷感。若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需警惕急性心血管事件。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缓解症状,但须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气短

气短多因心功能减退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效率。心影增大时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主动脉硬化则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两者均可引发活动耐力降低。患者可能在平卧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垫高枕头缓解。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监测血氧饱和度。医生可能开具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同时需控制每日水分摄入。

3、头晕

头晕与脑供血不足相关,主动脉硬化可减少脑血管灌注,心影增大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或短暂意识丧失,尤其在体位变化时明显。需排查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或低血压。治疗上可能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改善脑循环,但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4、胸痛

胸痛常见于心影增大合并心肌缺血,或主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需紧急就医。主动脉硬化还可能引起主动脉夹层,表现为撕裂样剧痛。确诊需依赖冠脉CTA或造影,紧急情况下可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长期管理需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5、水肿

下肢水肿是心功能失代偿的典型表现,心影增大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常见于踝部,按压后凹陷缓慢恢复,可能伴随尿量减少。主动脉硬化加重肾脏灌注不足时,会进一步促进水钠潴留。医生可能联合使用托拉塞米片、地高辛片等药物,患者需每日称重并限制盐分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

心影增大及主动脉硬化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鱼类、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强度以不引发胸闷气促为度。定期监测血压、心率,每年完成心脏超声和动脉硬化检测。戒烟并控制酒精摄入,避免情绪激动诱发心血管事件。若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意识障碍,须立即呼叫急救。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包括

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血液淤滞、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等。

1、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基因缺陷可导致血液抗凝机制异常。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可能伴随皮肤瘀斑或不明原因流产史。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确诊后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2、获得性因素

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后天因素可破坏凝血平衡。重大骨科手术后血栓发生概率显著增高,可能伴随患肢肿胀疼痛。肿瘤患者需定期监测D-二聚体,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形成。

3、血液淤滞

长期卧床、心力衰竭或静脉受压会导致血流速度减缓。瘫痪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可降至正常值的十分之一,可能伴随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建议高危人群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配合踝泵运动促进回流。

4、血管内皮损伤

静脉穿刺、化学药物刺激或感染可损伤血管内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可能伴随穿刺部位硬结。临床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物理预防措施,严重时需拔除导管。

5、高凝状态

妊娠期、肾病综合征等病理状态会改变凝血因子水平。孕妇孕晚期纤维蛋白原可升高数倍,可能伴随下肢对称性水肿。需根据孕周调整抗凝方案,禁用华法林等致畸药物,可选用达肝素钠注射液。

存在静脉血栓风险的人群应避免久坐久站,每2小时活动下肢,穿弹力袜改善循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出现单侧肢体突发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未经专业评估禁止自行服用抗凝药物。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有家族史者建议进行血栓易栓症筛查。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