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儿童使用退烧针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具体表现与个体差异及药物种类有关。
1、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硬结或红肿,通常2-3天自行消退,家长需避免热敷或揉搓,观察是否持续加重。
2、过敏症状少数患儿会出现皮疹、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家长需立即告知医生,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
3、消化系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建议家长暂时给予清淡饮食,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等胃肠黏膜保护剂。
4、肝功能影响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表现为食欲减退或皮肤黄染,需定期监测肝功,必要时联用葡醛内酯片等护肝药物。
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决定注射频次,体温超过38.5℃时可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
成人腋下体温37.3度属于低热范畴,多数情况下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轻微感染有关。
1、生理性波动: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测量误差可能导致体温短暂升高,建议休息后复测。
2、环境因素:高温环境或穿戴过厚衣物可能影响测量结果,需在通风环境下重新测量。
3、轻微感染:可能与病毒性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有关,通常伴随咳嗽、乏力等症状。
4、慢性炎症:部分慢性鼻炎、牙龈炎等局部炎症可能引起长期低热,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建议多饮水观察24小时,若体温持续超过37.3度或出现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