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肌腱炎

博禾精选结果

肌腱炎和腱鞘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腱鞘炎常再次发生在拇、中、环指,病发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起病初期在手指屈伸时产生弹响、疼痛,故又称"扳机指"。患者常口述关节运动不灵活,关节肿胀。严重时关节绞锁在屈曲或伸平位,关节不能够伸平或屈曲。本病偶见于小儿,双侧拇指处在屈曲位,不能够主动伸平。轻者在患儿酣睡时经局部推拿拇指可以伸平,重者弱势也不能够伸平拇指。建议到正规专业的医院实施详细的仔细检查,查明病因,决定擅长自己的治疗方式,对症治疗。

骨科腱鞘炎和肌腱炎是一种病吗

李宏
李宏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腱鞘炎和肌腱炎不是同一种疾病,腱鞘炎是腱鞘组织的炎症,肌腱炎是肌腱组织的炎症。腱鞘炎和肌腱炎主要有发病部位不同、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不同等区别。

1、发病部位不同

腱鞘炎发生在腱鞘组织,腱鞘是包裹肌腱的双层套管状结构,具有固定肌腱和减少摩擦的作用。肌腱炎发生在肌腱组织,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纤维结缔组织,负责传递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腱鞘炎常见于手指、手腕等部位,肌腱炎可发生在全身各处的肌腱。

2、病因不同

腱鞘炎多由重复性动作、过度使用或外伤导致腱鞘与肌腱反复摩擦引起。肌腱炎通常由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退行性变造成肌腱纤维微损伤引发。腱鞘炎常见于长期使用电脑、乐器演奏等重复手部活动的人群,肌腱炎多见于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

3、症状不同

腱鞘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可能出现弹响或卡顿感。肌腱炎以局部压痛、运动时疼痛加重为主要特征,可能伴有轻微肿胀。腱鞘炎疼痛多局限于腱鞘走行区域,肌腱炎疼痛范围相对较广。

4、治疗方法不同

腱鞘炎治疗包括休息、制动、局部热敷或冷敷,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严重者需腱鞘切开术。肌腱炎治疗以休息、物理治疗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部分患者需要肌腱修复手术。

5、预后不同

腱鞘炎经过规范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肌腱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严重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腱鞘炎复发与重复性动作有关,肌腱炎预后与损伤程度和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腱鞘炎和肌腱炎患者均需避免过度使用患处,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有助于恢复。饮食上可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促进组织修复。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日常工作中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预防疾病发生和复发。

骨科什么是钙化性肌腱炎

徐海林
徐海林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钙化性肌腱炎是指肌腱内出现异常钙盐沉积引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常见于肩袖肌腱,可能与代谢异常、慢性劳损或局部缺血等因素有关。

1、发病机制

钙化性肌腱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与肌腱退行性变相关。钙盐沉积可能因局部缺氧导致肌腱纤维变性,碳酸钙或羟基磷灰石晶体在肌腱内积聚,引发化学性刺激和机械性压迫。沉积物周围可形成炎性肉芽组织,伴随血管增生和巨噬细胞浸润,急性期可能出现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

2、典型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局部持续性钝痛或突发锐痛,肩关节活动时加重,夜间痛感明显。急性期可见皮肤红肿、皮温升高,患肢主动活动范围显著缩小。部分患者存在静息痛或放射痛,钙化灶较大时可触及硬结。症状可能反复发作,慢性期以僵硬感和力量减弱为主。

3、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肌腱内高回声钙化灶及周围水肿,X线片可定位钙化沉积的范围和密度。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评估肌腱完整性及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需与肩周炎、肌腱撕裂或感染性关节炎鉴别,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4、保守治疗

急性期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缓解疼痛,配合局部冰敷和制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能促进钙化灶分解,超声引导下穿刺灌洗可清除部分沉积物。慢性期建议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改善肩胛骨稳定性,恢复关节活动度。

5、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钙化灶直径超过1厘米者,可考虑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术。术中需彻底去除沉积物并修复受损肌腱,术后早期开始被动活动防止粘连。开放性手术适用于广泛钙化或合并肩袖撕裂病例,需注意保护肩峰下间隙结构。

钙化性肌腱炎患者应避免过度使用患肢,急性期减少抬举动作,慢性期逐步进行钟摆运动和爬墙训练。控制血糖和血钙水平有助于预防复发,补充维生素D须遵医嘱。日常注意保持正确坐姿,睡眠时避免患侧受压,游泳和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肌腱韧性。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肌力下降,应及时复查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

骨科肌腱炎是一种什么病症呢

李宏
李宏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肌腱炎是指肌腱因过度使用、外伤或慢性劳损引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常见于肩部、肘部、腕部及跟腱等部位。

1、病因机制

肌腱炎多与重复性动作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有关,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也可能诱发。部分患者因肌腱退行性改变导致弹性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炎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疾病会加速肌腱退化。

2、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疼痛在受累部位活动时加剧,休息后缓解。急性期可能出现红肿热痛,慢性期可触及肌腱增厚或结节。肩袖肌腱炎患者夜间侧卧时疼痛明显,跟腱炎则表现为晨起第一步剧痛。

3、诊断方法

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肌腱水肿和结构异常,MRI适用于评估严重撕裂。需与滑囊炎、关节炎等疾病鉴别,实验室检查可排除感染性炎症。

4、治疗措施

急性期采用休息制动配合冰敷,慢性期推荐离心训练增强肌腱韧性。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外用药物,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

5、预防策略

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单次训练量骤增。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工具,保持正确姿势。中老年人可补充胶原蛋白肽,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肌腱健康。出现持续疼痛应及时干预,防止发展为肌腱断裂。

日常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肌腱负荷,工作时定时改变体位。建议选择缓冲性好的运动鞋,瑜伽练习能改善肌腱柔韧性。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肌腱断裂体征如突发无力感、弹响,需考虑手术修复。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肌腱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