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脏大小和位置随年龄会发生哪些变化

儿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70次浏览

关键词: #心脏 #小儿

小儿心脏大小和位置随年龄增长呈现规律性变化,主要经历胎儿期右心优势、新生儿期心脏横位、婴幼儿期心尖位置上移、学龄期心脏形态趋近成人四个阶段。

1、胎儿期右心优势:

胎儿期右心室承担体循环主要功能,体积约为左心室的1.3倍。由于胎儿肺循环未开放,右心室通过动脉导管向降主动脉供血,这种血流动力学特点导致右心室壁较厚,心脏呈球形且横径较大。出生后随着肺循环建立,右心室负荷逐渐减轻。

2、新生儿期心脏横位:

新生儿心脏受膨隆肝脏影响呈横位,心尖搏动点位于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此时心脏重量约20-25克,占体重的0.8%,胸片显示心影横径较大,心胸比例可达0.6。随着膈肌下降和胸廓发育,1岁后心脏逐渐转为斜位。

3、婴幼儿期心尖移位:

1-3岁幼儿心脏位置随胸廓纵向生长发生变化,心尖搏动点内移至第5肋间锁骨中线上。心脏重量增至90克左右,左心室因承担体循环主要负荷开始加速发育,左右心室厚度比逐步逆转。此阶段心脏长径增长明显,胸片显示心影形态趋于椭圆。

4、学龄期结构定型:

6-12岁儿童心脏完成主要形态发育,心尖位置固定于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厘米处。心室壁厚度比接近成人标准的1:3,心脏重量达180-200克,约占体重的0.5%。超声心动图显示各房室瓣环直径、大血管内径与成人比例基本一致。

5、青春期最终塑形

青春期心脏伴随体格发育进行最后塑形,男性心脏重量可达270-300克,女性约240-260克。心肌细胞数量不再增加但体积增大,心输出量显著提升。此时心脏完全转为斜位,心尖搏动有力,胸片显示心影轮廓与成人无异,心胸比例降至0.5以下。

日常需关注儿童胸廓发育与心脏位置的匹配性,保证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饮食促进心肌健康,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定期体检监测心尖搏动位置变化,2岁前每3个月测量一次心胸比例,学龄期每年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心尖搏动异常外移或心影增大需及时排查心肌病等器质性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