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可知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通过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及排除其他疾病等方式综合判断。主要识别依据包括下肢放射痛、特定体征、CT/MRI显示突出物压迫神经、长期腰部劳损史及与相似病症的鉴别。
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是典型表现,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臀部至小腿后外侧)延伸,咳嗽或打喷嚏时加重。约90%患者出现L4-L5或L5-S1节段突出,疼痛多始于腰部后向腿部扩散,久坐、弯腰时症状加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肢抬高30°-70°诱发疼痛)具有诊断价值,伴踝反射减弱或足背伸肌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排尿障碍,需紧急手术干预。
MRI能清晰显示髓核突出位置与神经根受压程度,CT可观察钙化或骨性结构异常。X线片虽不能直接诊断,但可排除骨折、肿瘤等病变,通常作为初筛检查。
长期重体力劳动、久坐或急性腰部外伤史是常见诱因。患者多有反复腰痛发作史,本次疼痛持续超过2周且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高度怀疑椎间盘突出。
需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等区分。梨状肌综合征疼痛多止于膝关节以上,椎管狭窄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影像学检查是鉴别关键。
确诊后应避免提重物及久坐,睡硬板床并加强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急性期可尝试热敷缓解肌肉痉挛,慢性期推荐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饮食需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需考虑椎间孔镜等微创手术。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同步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