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伴胆管炎怎么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伴胆管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取石、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胆汁引流等方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伴胆管炎通常由胆管梗阻、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胆道结构异常、代谢因素等原因引起。
针对轻度胆管炎患者,医生可能开具解痉镇痛药物缓解胆绞痛,如消旋山莨菪碱;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可促进胆汁排泄;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甲硝唑等。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直达胆管开口,采用取石网篮或球囊取出结石,同时可放置鼻胆管引流。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结石直径小于2厘米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对于结石较大、反复发作或合并胆管狭窄者,需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或胆肠吻合术。开腹手术可彻底清除结石并处理胆道畸形,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优势。术后需密切观察胆汁引流量和性状。
急性胆管炎患者需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多选用覆盖肠道菌群的广谱抗生素。严重感染需静脉给药,疗程通常持续至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恢复后3-5天。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可迅速降低胆道压力,缓解黄疸和感染症状。引流期间需保持导管通畅,记录每日引流量,定期冲洗管道防止堵塞。
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汁分泌;适量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胆汁;术后早期可进行床边活动预防静脉血栓,恢复期逐步增加散步等有氧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复发情况,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