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 #并发症
关键词: #并发症
心肺复苏可能引发肋骨骨折、气胸、心脏损伤、胃内容物反流、复苏后综合征等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胸外按压时施力不当或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肋骨骨折。表现为局部压痛、骨擦音,严重时可损伤肺组织。处理时需调整按压手法,避免过度用力;若骨折端移位明显,需通过胸带固定或手术复位。骨折后仍须继续心肺复苏,但需注意避开损伤区域。
肋骨骨折刺破肺组织或气道压力过高可能引发气胸。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张力性气胸需立即用粗针头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穿刺减压,后续行胸腔闭式引流术。非张力性气胸可先观察,必要时行胸腔穿刺抽气。
暴力按压可能导致心肌挫伤、心包填塞或心脏破裂。表现为血压骤降、颈静脉怒张。心包填塞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心脏破裂需立即开胸手术修补。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伤。
按压时腹压增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表现为气道分泌物增多、氧合恶化。需立即清理呼吸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预防措施包括按压前放置胃管减压,避免过度通气。误吸性肺炎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
自主循环恢复后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需维持循环稳定,控制体温在32-36℃进行亚低温治疗,纠正酸中毒和高血糖。脑保护措施包括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依达拉奉注射液清除氧自由基。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规范操作手法,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复苏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检查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患者清醒后应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体位管理,避免并发症加重。恢复期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