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肝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门静脉高压等症状。肝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脏门静脉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
急性期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体温多在38-39摄氏度之间,部分患者伴有畏寒、寒战。发热可能与血吸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及虫卵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上腹或脐周,呈隐痛或钝痛,可能与虫卵沉积导致肝脏炎症及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腹痛明显时可采取屈膝卧位缓解,必要时可服用颠茄片等解痉药物。
急性期患者可出现水样或黏液样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腹泻可能与虫卵沉积在肠壁引起肠道炎症反应有关。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
慢性期患者可出现肝脏肿大,质地较硬,表面不平,脾脏也可明显肿大。肝脾肿大与虫卵沉积导致的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有关。患者应避免腹部外伤,定期复查肝脾超声,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期患者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脾功能亢进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与血吸虫卵沉积导致的门静脉系统纤维化有关。患者应避免粗糙食物,预防消化道出血,必要时需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肝血吸虫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疫水,不吃生食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日常应保证充足营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饮酒和油腻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呕血、黑便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