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神经内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神经内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肌肉萎缩症可能由基因突变、神经损伤、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废用性萎缩等原因引起。

遗传性肌肉萎缩症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肌纤维结构破坏。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模式常见于男性患儿,表现为进行性肌力下降和运动功能丧失。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目前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延缓病情为主。
运动神经元病或周围神经病变会中断神经肌肉信号传导,导致靶肌肉失神经支配。肌电图显示纤颤电位和正锐波,伴随肌束震颤现象。神经修复治疗需结合病因处理,如免疫调节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
线粒体肌病等代谢障碍疾病影响肌肉能量供应,肌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患者易出现运动不耐受和乳酸酸中毒,需通过生酮饮食调整代谢途径,补充辅酶Q10等改善线粒体功能。

多发性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肌纤维炎症浸润,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肌肉病理可见CD8+T细胞攻击肌膜,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可控制病情进展。
长期制动或宇航失重状态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Ⅱ型肌纤维优先萎缩。康复训练需采用渐进抗阻运动,结合电刺激和振动训练激活快肌纤维。

建议患者保持适度运动刺激肌肉收缩,每日补充1.2-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质,优先选择乳清蛋白和支链氨基酸。水中运动可减轻关节负荷,太极拳等低强度训练有助于改善神经肌肉协调性。定期进行肌力评估和体成分检测,早期发现肌少症倾向时需加强营养与抗阻训练联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