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日常注意事项是什么
血液内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血液内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缺铁性贫血患者日常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干扰铁吸收因素、监测症状变化、合理补充铁剂及定期复查血常规。主要有饮食补铁、减少抑制铁吸收行为、观察不适症状、药物补充铁元素、定期随访五项核心措施。

每日需摄入含血红素铁的动物性食物如瘦牛肉、猪肝、鸭血,配合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黑木耳、紫菜虽含铁量高但吸收率较低,建议与肉类搭配食用。避免浓茶、咖啡与高铁食物同餐,两者所含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
进餐前后1小时避免饮用含鞣酸的浓茶、咖啡,钙制剂与铁剂服用需间隔2小时以上。高纤维食物如麦麸虽有益健康,但过量摄入其植酸成分会螯合铁元素,建议每日全谷物摄入控制在50克以内。烹饪时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但对改善贫血作用有限。
日常需关注头晕乏力是否加重,观察眼睑、甲床苍白程度,记录活动后心悸气促发作频率。儿童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啃食冰块,孕妇易发生匙状甲改变。出现吞咽疼痛、舌炎或反甲等严重缺铁表现时,提示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琥珀酸亚铁片或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服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便秘等反应。静脉注射蔗糖铁适用于胃肠不耐受患者,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铁剂治疗需持续至血红蛋白正常后4-6个月以补足储存铁。
初始治疗阶段每2-4周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上升10克/升以上说明治疗有效。达标后改为每3个月监测血清铁蛋白,育龄女性、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筛查。合并消化道出血者需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明确潜在失血病因。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建立长期饮食管理计划,每日保证瘦肉100-150克、动物血制品50克,餐后搭配200克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缺氧症状,建议采用散步、瑜伽等温和锻炼方式。烹饪优先使用铸铁锅具,酸性食物可促进铁溶出。备孕女性及月经量多者需提前预防性补铁,生长发育期儿童青少年应定期进行贫血筛查。所有补铁措施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