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的标准是什么?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学结果综合判断。典型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肛周病变等临床症状;影像学显示节段性肠壁增厚或狭窄;内镜下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病理活检发现非干酪样肉芽肿。疑似患者需排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克罗恩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4周以上的慢性腹泻、右下腹痛、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肛周脓肿、肛瘘等肛周病变,儿童患者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这些症状通常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特点,需与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CT或MRI肠道造影可见节段性肠壁增厚超过4毫米,伴黏膜强化和分层现象。小肠钡餐检查可能发现线样征、跳跃性病变,病变多累及回肠末端和结肠。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肠壁血流信号和并发症如肠梗阻、脓肿形成。
结肠镜检查显示不连续分布的纵行溃疡、鹅卵石样黏膜改变,病变间可见正常黏膜。胶囊内镜或小肠镜可发现近端小肠病灶。内镜下活检应至少取自5个不同部位,包括病变边缘和正常黏膜交界处以提高检出率。
组织学检查发现非干酪样上皮样肉芽肿是确诊关键,但仅见于部分病例。其他特征包括全层炎症、裂隙状溃疡、淋巴细胞聚集。需注意与结核性肉芽肿鉴别,后者常伴干酪样坏死和抗酸染色阳性。
必须排除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包括肠结核、白塞病、淋巴瘤等。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病原学检测有助鉴别。对于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或随访观察才能最终确诊。
确诊克罗恩病后需长期规范治疗,包括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纤维、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日常注意记录症状变化,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肠溶片、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或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建议每3-6个月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评估病情,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便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