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痤疮
痤疮不仅可能出现在面部,还可能发生于前胸、后背、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细菌感染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面部是痤疮最常见的...
脓疱性痤疮可通过红蓝光治疗。红蓝光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炎症性痤疮,主要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减少皮脂分泌和消炎发挥作用。
蓝光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红光能穿透深层组织减轻炎...
太阳穴长痘痘可能由油脂分泌过多、清洁不当、内分泌失调、毛囊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皮脂腺活跃导致油脂堆积堵塞毛孔,表现为...
长青春痘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选择、皮肤清洁、避免刺激和定期复诊,可遵医嘱使用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药物。
根据痤疮类型选择药物,炎症性痤疮可使...
痤疮常见于面部、胸背部、肩颈部及头皮等皮脂腺密集部位。痤疮的发生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痤疮最常出现在额头、鼻部、下巴等T区部位,...
痤疮Cunliffe分级主要包括轻度粉刺型、中度炎性丘疹型、重度脓疱结节型及极重度囊肿聚合型四个等级。
表现为黑头或白头粉刺,无炎症反应,皮肤可见开放性(黑头)或闭...
红蓝光治疗痤疮期间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药物,常见辅助药物包括阿达帕林凝胶、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异维A酸软胶囊等。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适用于炎症性痤...
脖子长痘痘可能由毛囊炎、痤疮、湿疹、皮脂腺囊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细菌感染导致毛囊发炎,表现为红色丘疹伴脓头。可外用莫...
内分泌失调长痘痘可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医美护理等方式调理。内分泌失调通常由激素水平异常、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保持规...
痤疮口服维A酸治疗通常有效,主要适用于中重度痤疮或顽固性痤疮,常用药物有异维A酸软胶囊、维胺酯胶囊、阿维A胶囊等。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维A酸类药物通...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肠胃炎可能会引起淋巴细胞增高。肠胃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当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免疫系统会激活淋巴细胞参与防御反应,导致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暂时性升高。
病毒性肠胃炎是淋巴细胞增高的常见原因。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大量增殖淋巴细胞以清除病毒,此时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淋巴细胞比例或绝对值升高。这类淋巴细胞增高通常为一过性,随着感染控制可逐渐恢复正常。细菌性肠胃炎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感染也可能引发类似反应,但部分细菌感染可能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某些特殊类型的肠胃炎可能不伴随淋巴细胞增高。由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性肠胃炎、缺血性肠炎或药物相关性肠胃炎通常不会显著影响淋巴细胞计数。自身免疫性肠胃炎如克罗恩病活动期可能出现淋巴细胞增高,但更多表现为其他免疫指标异常。婴幼儿肠胃炎合并脱水时,血液浓缩可能导致淋巴细胞数值假性升高,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出现肠胃炎症状伴淋巴细胞增高时,建议完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注意观察体温及脱水表现。若淋巴细胞持续异常增高或伴有其他血象异常,需及时就医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等特殊情况。
儿童鼻炎可以尝试艾灸辅助治疗,但效果因人而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可能通过温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鼻塞等症状,但并非所有患儿均适用。
艾灸对部分过敏性鼻炎患儿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艾叶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可刺激特定穴位如迎香穴、印堂穴,促进鼻腔黏膜收缩和分泌物排出。操作时选择无烟艾条,距离皮肤过近易导致烫伤,建议由专业人员操作。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轻微反应,通常可自行消退。家长需观察儿童耐受性,单次艾灸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每周不超过3次。
急性细菌性鼻炎或伴发热时不宜艾灸。感染期艾灸可能加重黏膜充血,导致病原体扩散。合并鼻窦炎、鼻息肉等器质性病变的患儿,艾灸无法替代药物治疗。对艾烟过敏的儿童可能出现咳嗽、喘息等呼吸道刺激症状,需立即停止。年龄过小的婴幼儿皮肤娇嫩,更易出现灼伤或过敏反应,通常不建议采用此法。
儿童鼻炎治疗应以明确病因和规范用药为主。家长可配合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保持室内湿度,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黄绿色脓涕、面部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进行鼻内镜或过敏原检测。日常注意饮食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C,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度烧心、反酸,少数可能出现胸痛、吞咽困难等严重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炎症,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饭后或夜间平卧时胸骨后烧灼感,伴有酸苦味液体反流至咽喉。这类症状通常通过调整饮食、避免过饱及餐后立即平卧等生活方式干预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因进食辛辣食物、咖啡因或酒精后症状短暂加重,但一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或肩胛区,易与心绞痛混淆。长期反流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梗阻感。严重者可发展为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需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并及时治疗。
建议患者避免高脂饮食、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若症状每周发作超过2次或影响睡眠,应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定期胃镜监测有助于评估黏膜损伤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
皮肤囊肿可能由毛囊堵塞、表皮细胞异常增生、遗传因素、外伤刺激、皮脂腺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皮肤囊肿通常表现为皮下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可能伴有红肿或疼痛。
1、毛囊堵塞
毛囊口被角质或皮脂堵塞会导致皮脂无法正常排出,逐渐形成潴留性囊肿。常见于面部、背部等皮脂腺密集区域。囊肿初期可能无痛,但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治疗需避免挤压,继发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抗感染,必要时行手术切除。
2、表皮细胞异常增生
表皮细胞向真皮层异常移行并增殖可形成表皮样囊肿,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囊内充满角质蛋白。好发于头面部和躯干,触诊有面团样质地。若囊肿破裂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治疗可选择手术完整摘除,合并感染时需配合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遗传因素
多发性脂囊瘤等囊肿性疾病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表现为多发小型皮下囊性结节。此类囊肿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伴随指甲异常等其它发育缺陷。日常需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摩擦刺激。较大囊肿影响功能时可考虑二氧化碳激光或手术切除。
4、外伤刺激
皮肤挫伤或手术切口可能导致表皮细胞植入真皮,形成创伤性囊肿。常见于手掌、足底等易受摩擦部位。囊肿生长缓慢,偶有压痛。预防需妥善处理创面,已形成囊肿可通过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或手术清除。
5、皮脂腺分泌异常
皮脂腺导管阻塞合并分泌亢进易形成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阴囊。囊肿内含豆渣样皮脂物质,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治疗需保持局部清洁,化脓时需切开引流,配合克拉霉素缓释片抗感染,痊愈后手术切除囊壁以防复发。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挤压囊肿部位,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若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破溃不愈或反复感染,应及时就医评估。日常可定期自查皮肤变化,发现新发囊肿或原有囊肿性状改变时需专业皮肤科检查。
婴儿一般不建议随便给别人抱,尤其是陌生人或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风险。同时,频繁更换怀抱者可能影响婴儿的安全感和情绪稳定。
婴儿的免疫系统在出生后仍处于发育阶段,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较弱。陌生人可能携带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通过近距离接触或飞沫传播给婴儿。部分成人可能是无症状携带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传染给婴儿。婴儿皮肤娇嫩,接触不洁物品或未彻底清洁的手部后,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或消化道疾病。
少数情况下,直系亲属或长期共同生活的照料者在健康状况良好时可以抱婴儿。这些人员通常已完成基础疫苗接种,与婴儿有稳定的接触史,不会引起婴儿的陌生焦虑。但需确保抱婴儿前彻底清洁手部,避免在呼吸道感染期间接触婴儿,并采用正确的抱姿保护婴儿头颈部。
建议家长尽量减少婴儿与陌生人的密切接触,必要接触时要求对方佩戴口罩、洗手消毒。注意观察婴儿被抱后是否出现哭闹不安、食欲下降等异常反应。定期为婴儿接种疫苗,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若婴儿接触他人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