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骨科 > 骨科学 > 腰椎间盘突出症
硬膜外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一定复发概率,复发风险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生活习惯、治疗规范性和脊柱稳定性等因素相关。
严重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修复能力差,激素注射后仍可...
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作用主要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改善神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神经根受压导致的疼痛;阿片类...
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缓解疼痛,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松药、神经营养药和糖皮质激素。
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神经...
药物治疗通常无法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能有效缓解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3天,选择硬板床并保...
腰椎狭窄与腰突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主要有椎管结构异常、神经压迫表现、疼痛性质差异、手术指征不同。
腰椎狭窄是椎管或神经根管容积减小,...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仰卧起坐可能加重病情,主要影响包括椎间盘压力增加、神经根刺激、肌肉代偿性紧张、脊柱稳定性下降。
仰卧起坐时腰部屈曲动作会使腰椎间盘承受超过正...
腰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后存在一定复发概率,复发风险与术后康复管理、基础疾病控制、手术方式选择、生活习惯调整等因素相关。
未规范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可能导致脊柱稳定性不足,...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与费用高低无直接关联,主要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选择、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轻度膨出患者通过物理治疗可能花费较低,而严重脱垂需手术者费用较高,但...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需完成术前评估、影像学确认、基础疾病控制和心理准备四项核心准备。
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基础检查,评估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性,排除严重内科疾...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通过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由椎间盘退变、外伤、长期劳损、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3周,...
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冠状动脉瘘严重时可能致命,但多数患者通过及时干预可控制病情。冠状动脉瘘是冠状动脉与心腔或血管间的异常通道,严重程度与瘘口大小、分流血量及并发症有关。
冠状动脉瘘的危害主要取决于血液分流量。较小的瘘可能长期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胸闷,心脏功能代偿良好时不易危及生命。但瘘口较大时会导致冠状动脉窃血现象,心肌因供血不足出现缺血性损伤,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动脉高压或心律失常时,猝死风险显著增加。儿童患者因心脏代偿能力较弱,病情进展往往更快。
极少数情况下,冠状动脉瘘可能自发破裂造成心包填塞,此时会出现突发胸痛、血压骤降和意识丧失,需紧急心包穿刺和外科处理。妊娠期女性随着血容量增加,可能使原本稳定的瘘病情恶化。合并马凡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时,血管壁结构异常会加速瘘的扩张进程。
建议确诊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和冠脉CTA检查,监测瘘管变化。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晕厥应立即就医。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外科手术或介入封堵是根治方法,但需根据瘘的解剖位置选择合适方案。
双肺多发转移通常是指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双侧肺部形成多个转移病灶,病情较为严重。双肺多发转移可能由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等原发肿瘤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双肺多发转移提示肿瘤已进入晚期阶段,病灶分布广泛可能影响肺功能,导致氧气交换障碍。患者活动耐量下降,轻微活动即出现气促,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胸腔积液或肺不张。治疗需根据原发肿瘤类型选择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案,局部可考虑放疗缓解症状。
少数患者原发灶为对放化疗敏感的肿瘤类型,如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等,经过规范治疗可能获得长期生存。部分孤立性肺转移灶可通过手术切除,但多发转移通常以姑息治疗为主。患者生存期与原发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灶数量及全身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建议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感染,遵医嘱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饮食需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可配合营养补充剂。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疼痛症状明显者可寻求姑息治疗科协助。
子宫肌瘤手术通常不属于大手术,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肌瘤大小、位置及患者需求决定。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且无明显症状。对于体积较小、未引起不适的肌瘤,通常无须手术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当肌瘤导致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压迫膀胱或直肠引发排尿排便困难时,医生可能建议手术干预。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切除术,前者保留子宫仅切除肌瘤,后者适用于无生育需求或肌瘤多发的情况。手术多采用腹腔镜或宫腔镜微创技术,创伤小且恢复快。
极少数情况下,若肌瘤体积过大、位置特殊或存在恶变倾向,可能需开腹手术,此时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对增加。但此类情况在临床中占比很低,多数患者通过微创手术即可解决问题。术后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伤口清洁,并遵医嘱复查超声评估恢复情况。
建议患者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年龄、生育需求及健康状况选择合适术式。术后可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鱼肉、瘦肉、菠菜等,帮助身体恢复。避免摄入可能影响激素水平的保健品,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预防复发。
血友病宝宝一般可以补钙,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补钙本身不会直接影响凝血功能,但需注意避免过量或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
血友病患者因凝血因子缺乏容易出现关节出血,而钙质有助于骨骼健康。适量补钙可帮助维持骨密度,降低因关节反复出血导致的骨质疏松风险。临床常用碳酸钙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儿童剂型,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补钙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钙水平,避免高钙血症引发恶心、便秘等不适。
需警惕含维生素K的钙剂可能干扰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钠片的使用。同时避免与含草酸的菠菜、竹笋同食影响钙吸收。对于合并肾结石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的血友病患儿,补钙前需评估肾功能。部分钙剂可能引起胃肠反应,建议选择易吸收的有机钙剂型。
血友病患儿补钙期间仍需规律输注凝血因子预防出血。家长应记录患儿关节症状变化,若出现血尿或关节肿痛加重需及时就医。日常可通过奶酪、豆腐等食物补充钙质,配合维生素D3滴剂促进钙利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凝血功能复查,由血液科和营养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
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干预。肾病综合征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情,同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并补充优质蛋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是核心诊断标准,尿液常出现泡沫增多现象。这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有关,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他克莫司胶囊、环磷酰胺片等药物减少蛋白漏出。定期复查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助于评估疗效。
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会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组织水肿。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1克优质蛋白,优先选择鸡蛋清、鱼肉等生物价高的食物。严重时可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但需注意控制输注速度。
常见于眼睑、双下肢及阴囊,严重者可出现胸腹腔积液。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3克以下,配合呋塞米片、托拉塞米注射液等利尿剂使用。卧床时抬高下肢有助于减轻水肿,需每日监测体重变化。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会增加心血管风险。饮食需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必要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等调脂药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
感染是常见诱因,出现发热需及时检查血常规;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时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监测骨密度,补充碳酸钙D3片预防骨质疏松。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
患者需保持每日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饮水量根据水肿程度调整。烹饪采用蒸煮方式,限制酱油、腌制品等高钠食物。每周测量血压3次并记录,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不适立即就医。病情稳定期可进行太极拳等柔缓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蛋白尿。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