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消化内科 > 内科 > 其它
胃溃疡有可能复发,复发概率与日常护理、治疗规范性及基础疾病控制等因素相关。胃溃疡复发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根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及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并遵医嘱调...
胃溃疡的疼痛性质改变可能表现为隐痛、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通常与进食、体位变化或疾病进展有关。胃溃疡主要由胃黏膜损伤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等。
胃溃疡出血通常无须手术切除,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控制出血。仅当出现大出血无法控制、穿孔或疑似癌变时需考虑手术干预。
胃溃疡出血的治疗首选药物和内镜止血。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
门静脉高压症可能由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血吸虫病、先天性门静脉发育异常、布加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症状,严重时可...
胃溃疡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辅助、生活习惯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胃溃疡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适量食用蜂蜜、...
结肠癌需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结肠息肉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括病程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内镜可见连...
检查胃病的方法主要有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上消化道造影、胃功能检测等。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同时可进行活检病理检查。...
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会患上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胃酸直接侵蚀胃壁。...
胃溃疡患者一般可以适量吃蛋白质,但需选择易消化吸收的蛋白来源。蛋白质有助于黏膜修复,但过量或不当摄入可能刺激胃酸分泌。
胃溃疡患者适合选择低脂优质蛋白如鸡蛋清、嫩豆腐、鱼肉等。这些食物对胃肠刺激小...
胆囊炎与胃溃疡在发病部位、病因及症状上有明显区别。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胃溃疡是胃黏膜的局部缺损。两者主要有病因差异、疼痛特征差异、伴随症状差异、检查方法差异、治疗原则差异五点不同。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通常对胎儿没有直接影响,但IgM抗体阳性可能提示近期感染需警惕。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通过胎盘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引发听力损伤、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等问题。
孕妇产检发现巨细胞病毒IgG阳性而IgM阴性时,表明既往感染已产生抗体,一般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定期产检即可。抗体阳性反而可能降低孕期新感染的风险,因体内存在免疫保护。
若同时检出IgM阳性或IgG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则需考虑近期活动性感染可能。孕妇原发性感染传播给胎儿的概率较高,尤其在妊娠早期感染时致畸风险更大。需要通过羊水穿刺或脐带血检测确认胎儿是否感染,超声检查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胎儿生长受限、脑室扩大等异常。
孕期应避免接触婴幼儿分泌物等潜在传染源,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及时检测抗体变化。确诊胎儿感染者可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严格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听力筛查及长期发育随访,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胎儿水囊瘤属于先天性畸形的一种,通常由淋巴系统发育异常导致,可能单独出现或合并其他结构异常。
胎儿水囊瘤是孕早期超声检查中较常见的异常表现,多发生在颈部,表现为皮下淋巴液异常积聚形成的囊性结构。其发生与淋巴管未能正常连接静脉系统有关,部分病例可能伴随染色体异常如特纳综合征。根据囊性结构的分布范围可分为局部型和弥漫型,局部型多局限于颈部,弥漫型则可能累及全身皮下组织。超声下可见胎儿颈部增厚呈多房囊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水肿或胸腔积液。
约半数单纯性颈部水囊瘤胎儿在孕中期可能自然消退,但合并染色体异常或结构畸形时预后较差。对于持续存在的巨大水囊瘤,可能压迫气道导致胎儿水肿或分娩困难。产前诊断需结合超声软指标与无创DNA检测,必要时进行羊水穿刺确诊。妊娠管理应根据是否合并其他异常制定个体化方案,孤立性水囊瘤可期待观察,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团队评估。
确诊胎儿水囊瘤的孕妇应增加产检频率,通过超声动态监测瘤体变化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孕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胎膜早破。分娩前需与产科及新生儿科充分沟通,做好新生儿复苏及手术干预准备。产后建议进行遗传学检测和系统超声排查,并为家长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与心理支持。
有习惯性流产的女性通常可以生孩子,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前评估和孕期管理。习惯性流产可能与染色体异常、子宫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或感染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对性干预可提高妊娠成功率。
对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习惯性流产,建议夫妻双方进行遗传学检查,必要时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筛选健康胚胎。子宫结构异常如子宫纵隔或宫腔粘连可通过宫腔镜手术矫正,术后子宫内膜恢复后妊娠成功率显著提升。内分泌失调患者需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基础问题,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黄体酮有助于维持早期妊娠。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因素导致流产时,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胎盘血流。慢性子宫内膜炎等感染因素需完成足疗程抗生素治疗,确认炎症消退后再计划妊娠。
存在无法纠正的严重染色体异常或子宫发育畸形时,自然受孕成功率较低,此时可考虑第三方辅助生殖方案。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妊娠风险极高,需病情稳定半年以上并经风湿免疫科评估后方可尝试妊娠。高龄合并卵巢功能衰退患者可能出现反复胚胎非整倍体流产,需结合生殖医学技术干预。
建议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女性孕前3-6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4-0.8毫克叶酸,保持BMI在18.5-24之间,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妊娠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孕酮和HCG监测,必要时进行宫颈环扎术预防晚期流产。整个孕期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产科评估。
附件炎可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方式诊断。附件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手术操作感染、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妇科检查是诊断附件炎的基础方法,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及附件区压痛、增厚或包块。急性期可能出现宫颈举痛、附件区明显压痛,慢性期可触及附件区增厚或条索状物。检查前需排空膀胱,月经期应避免检查以免加重感染。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快提示炎症存在。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尿妊娠试验可排除异位妊娠,必要时需进行宫颈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超声检查能显示输卵管增粗、积水或盆腔积液,严重者可见输卵管卵巢脓肿。经阴道超声分辨率更高,可鉴别卵巢肿瘤或异位妊娠。CT或MRI适用于复杂病例,能清晰显示脓肿范围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长期不愈的慢性附件炎或可疑肿瘤病例,可通过阴道后穹窿穿刺或腹腔镜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能明确炎症性质,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性附件炎或恶性肿瘤。取材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扩散。
腹腔镜是诊断附件炎的金标准,能直视输卵管充血水肿、脓性渗出及盆腔粘连程度,同时可进行脓肿引流或粘连松解。适用于诊断不明、治疗效果差或疑似盆腔脓肿破裂的急症患者,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
确诊附件炎后应避免性生活至炎症消退,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并勤换内裤。急性期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慢性期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调节菌群。治疗期间盆浴、游泳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活动需暂停,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防止转为慢性炎症。定期复查至症状完全消失且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乳腺癌晚期化疗的存活率因人而异,与肿瘤分型、转移范围、治疗反应等因素相关。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生存,但整体预后仍较早期患者差。
激素受体阳性且无内脏转移的患者对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反应较好,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这类肿瘤生长速度较慢,对药物敏感性良好,通过系统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化疗方案常选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如多西他赛注射液与表柔比星注射液序贯使用,同时配合阿那曲唑片等内分泌药物维持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三阴性或HER2阳性伴多发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尤其存在脑转移或肝转移时生存期可能明显缩短。这类肿瘤侵袭性强,易产生耐药性,即使采用含铂类或靶向药物如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强化方案,部分患者仍可能在1-2年内出现进展。但新型抗体偶联药物如注射用恩美曲妥珠单抗的应用,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保持规律复查和营养支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建议每周摄入3-5次富含ω-3脂肪酸的海鱼,每日补充30克乳清蛋白粉,同时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出现骨转移需预防性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合并癌痛可考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控制症状。心理疏导和疼痛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姑息治疗团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