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肝胆外科 > 外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肌肉损伤的症状主要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瘀斑和肌肉无力。肌肉损伤可能与运动过度、外力撞击、肌肉拉伤、肌腱炎和肌肉痉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压痛、皮肤发红、关节僵硬、肌肉抽搐和功能丧失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肌肉损伤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损伤可能仅表现为活动时隐痛,重度撕裂可出现持续性锐痛。疼痛区域通常集中在受伤肌肉的肌腹或肌腱附着点,按压或牵拉时疼痛加剧。急性期疼痛可能伴随灼热感,慢性损伤多为钝痛。疼痛会影响日常活动能力,需避免强行使用受伤肌肉。
损伤后数小时内会出现局部组织肿胀,这是血管破裂导致组织液渗出的结果。肿胀程度与毛细血管损伤范围成正比,严重时可见明显隆起。肿胀会压迫神经末梢加重疼痛,并限制关节活动度。初期可通过冷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促进吸收。持续肿胀超过一周可能提示存在严重撕裂或血肿。
肌肉损伤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小,表现为伸展或收缩困难。这是由于疼痛反射性抑制、肌纤维断裂以及肿胀压迫共同作用的结果。轻度拉伤可能仅影响特定方向运动,完全断裂则会导致关节功能丧失。恢复期间应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过早负重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皮下出血会在损伤后24-48小时形成瘀斑,初期呈紫红色,逐渐变为青黄色。瘀斑范围与血管损伤程度相关,可能沿重力方向扩散。深层肌肉出血可能数日后才显现瘀斑。大面积瘀斑提示存在严重血管损伤,可能伴随血肿形成。可遵医嘱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伤药片促进吸收。
损伤肌肉会出现肌力下降,表现为完成特定动作困难或容易疲劳。这是由于神经肌肉传导受阻、肌纤维结构破坏以及疼痛抑制所致。完全断裂时肌肉收缩功能完全丧失,可能出现异常隆起。恢复期需配合电刺激治疗和渐进性抗阻训练,帮助重建肌肉力量。长期无力可能发展为肌肉萎缩。
肌肉损伤后应遵循RICE原则进行初步处理:休息制动、冰敷消肿、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急性期后可进行热敷理疗,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症状。恢复期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肌肉拉伸和力量训练,避免形成瘢痕组织影响功能。日常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控制运动强度,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可预防损伤复发。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复查,排除肌腱断裂等严重情况。
比较轻的心脏病主要有心脏神经官能症、窦性心动过速、轻度二尖瓣脱垂、稳定型心绞痛、早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通常症状较轻,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控制,但需定期监测以防进展。
心脏神经官能症多由焦虑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类似心脏病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或情绪波动,心电图检查通常正常。治疗以心理疏导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调节神经功能,配合有氧运动缓解症状。
窦性心动过速指心率超过100次/分,常由应激、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症状包括心慌、乏力,但血压多正常。需排查基础病因,轻度者可通过休息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普萘洛尔片或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
二尖瓣脱垂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偶发胸痛或心悸,听诊可有收缩期喀喇音。超声心动图可确诊瓣膜轻度反流。无症状者无须治疗,伴随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普罗帕酮片或阿替洛尔片,避免剧烈运动。
稳定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劳累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感,休息数分钟可缓解。需控制血压血脂,遵医嘱备用硝酸甘油片或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日常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轻度肥厚,可能出现活动后气短。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增厚,需严格降压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血压变化。
对于上述轻症心脏病患者,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若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呼吸困难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心血管事件。
骨肉瘤复发时腿上可能出现硬块。骨肉瘤复发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以及可触及的硬块,可能与肿瘤细胞重新增殖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骨肉瘤复发时,肿瘤细胞可能在原发部位或周围组织重新生长,形成质地坚硬的肿块。这类硬块通常生长较快,伴随持续性疼痛,夜间可能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温度升高、静脉曲张等局部症状。复发硬块的位置多与初次手术区域相关,但也可能出现在远处骨骼或软组织。
极少数情况下,腿部硬块可能由术后瘢痕增生、局部血肿机化或异位骨化导致。这类硬块生长速度较慢,疼痛感不明显,且不会伴随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乏力等。但仅凭外观和触诊难以区分,仍需专业医疗检查确认性质。
骨肉瘤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包括局部MRI和全身骨扫描。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手术部位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损伤。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出现不明原因硬块时须立即就诊,不可自行处理或热敷按摩。
婴儿突然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食物过敏、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喂奶时吞入过多空气、奶量过多或过急可能导致呕吐。表现为进食后立即吐奶,呕吐物多为未消化奶液。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避免在婴儿哭闹时喂奶,奶瓶喂养需确保奶嘴孔大小合适。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出现胃肠蠕动异常。可能伴随腹胀、哭闹不安,呕吐物含奶瓣。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气,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若持续呕吐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感冒或支气管炎时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引发呕吐。多伴有咳嗽、鼻塞、发热等症状。需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病毒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配方奶或辅食中的牛奶蛋白等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常见呕吐伴皮疹、腹泻,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停用可疑食物,母乳喂养母亲需忌口。急性过敏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严重过敏需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肠道异常套叠导致梗阻,属于急症。特征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及喷射状呕吐。发病可能与肠道淋巴增生、病毒感染有关。需立即就医进行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必要时需行肠切除吻合术。
家长应记录呕吐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呕吐后暂禁食1-2小时再尝试喂少量温水。保持婴儿侧卧预防误吸,及时更换被污衣物。若出现频繁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带血或胆汁、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奶具消毒,添加辅食需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避免突然转换奶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