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1次阅读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2-4周即具有传染性,实际传染性持续时间受到病毒载量水平、抗病毒治疗情况、感染阶段、个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
1、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4周进入病毒血症高峰期,此时血液和体液中的HIV病毒载量急剧升高,传染性极强,可能伴随发热、皮疹等流感样症状。
2、无症状期持续6-10年的临床潜伏期内仍具有传染性,血液中病毒载量相对稳定,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仍可检测到具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3、艾滋病期进入免疫缺陷终末期后,未经治疗者病毒载量显著升高,合并机会性感染时体液病毒排出量增加,传染风险再度上升。
4、治疗影响规范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当患者血液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下限时,性传播风险可降低96%以上,但理论上仍存在极低水平传染可能。
建议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尽快使用阻断药物,日常坚持规范治疗并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发生暴露时及时进行专业风险评估。
75%酒精能杀死艾滋病毒。艾滋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75%酒精可有效灭活病毒,主要通过破坏病毒包膜蛋白实现。
1、作用机制75%酒精能使艾滋病毒包膜蛋白变性,破坏病毒结构完整性,导致病毒失去感染能力。
2、接触时间酒精需与病毒充分接触30秒以上才能达到可靠灭活效果,短暂接触可能无法完全灭活。
3、适用场景适用于医疗器械表面消毒和皮肤清洁,不可用于体内病毒清除或替代专业医疗防护措施。
4、注意事项不能替代安全套等防护手段,血液暴露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进行暴露后预防。
日常接触无需过度消毒,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即可,发生高危暴露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