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妇产科

产后子宫下垂是什么感觉

|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问题描述:
产后子宫下垂是什么感觉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产后子宫下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患者可能感到会阴坠胀、腰骶酸痛或阴道异物感。产后子宫下垂可能与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腹坠胀、排尿异常、性交不适等症状。

1、会阴坠胀

患者常自觉会阴部有沉重下坠感,久站、咳嗽或负重后加重。这与子宫韧带松弛及盆底肌支撑力减弱有关。轻度下垂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中重度需结合子宫托或盆底康复治疗。若伴随排尿困难,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或雌二醇凝胶等药物改善症状。

2、腰骶酸痛

子宫位置下移可能牵拉盆腔韧带,导致持续性腰骶部钝痛,劳累后尤为明显。建议避免提重物,睡眠时垫高臀部减轻压迫。疼痛显著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配合中医针灸八髎穴、关元穴等穴位调理。

3、阴道异物感

严重下垂时子宫颈或宫体可能脱出阴道口,产生明显的摩擦异物感,行走时可能出现衣物摩擦疼痛。需及时就医评估脱垂程度,Ⅱ度以上可考虑子宫悬吊术或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术后配合补中益气丸促进恢复。

4、排尿异常

子宫压迫膀胱可能导致尿频、尿急或压力性尿失禁,打喷嚏时漏尿常见。可进行膀胱训练,排尿时中断尿流锻炼括约肌。合并尿路感染时需用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顽固性尿失禁需手术修复盆底缺陷。

5、性交不适

子宫脱垂可能改变阴道角度,导致性交疼痛或快感减弱。建议采用侧卧位减少压迫,使用阴道保湿剂改善干燥。重度脱垂患者应在术后3个月再恢复性生活,期间可配合雌三醇乳膏促进黏膜修复。

产后6个月内是盆底肌恢复黄金期,建议坚持每日凯格尔运动3组,每组15次收缩。避免长期蹲位、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咳嗽时提前收缩盆底肌。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若自觉有肿物脱出阴道口或症状持续加重,须及时至妇科进行盆底功能评估。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例假来九天了还不走怎么回事

例假来九天了还不走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正常月经周期为3-7天,超过7天属于经期延长,需结合具体病因处理。

1、内分泌失调

长期精神压力大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异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周期。内分泌失调还可能伴随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症状。

2、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可能使宫腔面积增大,导致月经持续时间延长,部分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贫血。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直径小于5厘米的肌瘤可遵医嘱使用米非司酮片、桂枝茯苓胶囊控制生长,较大肌瘤需行宫腔镜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下腹坠胀感。

3、子宫内膜息肉

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局部增生形成息肉,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或经期延长。宫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较小息肉可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调节激素,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行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该病变更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4、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友病等疾病会导致凝血异常,引起经血淋漓不尽。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确诊,原发性疾病需使用氨甲环酸片、维生素K1注射液等止血药物,严重者需输注血小板。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全身出血倾向。

5、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分泌孕酮不足会使子宫内膜脱落不全,表现为经期延长但经量不多。基础体温监测和孕酮检测可辅助诊断,建议排卵后补充黄体酮软胶囊或地屈孕酮片支持黄体功能。该情况常见于卵巢储备下降或多次流产的女性。

持续异常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会阴清洁,每日更换棉质内裤。饮食上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预防贫血,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若出血超过10天或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需立即就诊妇科进行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采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中药如乌鸡白凤丸也有辅助调理作用。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