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传染的主要途径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传染的主要途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范芸
范芸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这个病毒通常藏匿在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中,而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特别是埃及伊蚊分布更广。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病毒会进入人体,在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发一系列症状。
1、传播途径: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是已经感染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伊蚊在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健康人传播。埃及伊蚊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白纹伊蚊主要在热带地区出现。了解这些蚊虫的习性和分布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临床表现:登革热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为3到15天,通常约为7天。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有时还伴有皮疹、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出血倾向甚至休克,这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3、治疗方法: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依靠对症支持。高热患者可以通过物理降温或退烧药来缓解症状。如果出现出血倾向,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支持治疗。
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居住或工作,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如果计划前往疫区旅行,建议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并使用驱蚊剂,减少被蚊虫叮咬的风险。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怎么治疗效果好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穿刺引流、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改善。哺乳期慢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导管阻塞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早期可通过热敷配合轻柔按摩缓解症状。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按摩时从乳房外围向乳头方向推揉,力度适中避免加重炎症。热敷按摩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同时帮助淤积乳汁排出。哺乳后应及时排空乳房,避免乳汁滞留。

2、抗生素治疗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若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细菌感染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期间应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用药期间可继续哺乳,但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若症状加重或持续3天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可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的中药辅助治疗。常用方剂包括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组成的汤剂,或如意金黄散等外敷药物。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影响乳汁质量。服药期间应观察婴儿哺乳情况,如出现拒奶、腹泻等症状应暂停用药并咨询医生。中药调理通常需持续1-2周才能见效。

4、穿刺引流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形成脓肿时需进行穿刺引流。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脓液,可避免手术创伤。穿刺后需加压包扎,并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期间应暂停患侧哺乳,但需定期用吸奶器排空乳汁保持泌乳功能。穿刺引流后3-5天需复查超声,确认脓肿完全消退后方可恢复哺乳。该方法适用于脓肿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例。

5、手术切开引流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脓肿较大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腔充分引流脓液,术后需每日换药。手术创伤可能影响部分乳腺导管功能,导致患侧泌乳量减少。术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5-7天,伤口愈合后逐步恢复哺乳。手术切口通常选择乳晕边缘以减少瘢痕,术后6个月内需注意切口护理。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选择合适哺乳姿势避免乳头损伤,哺乳间隔期可涂抹羊脂膏保护乳头。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适量增加饮水促进代谢。避免穿过紧内衣压迫乳房,睡眠时尽量平卧减少患侧受压。保持规律哺乳频率,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汁。出现乳房硬块、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