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心胸外科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二尖瓣反流

|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二尖瓣反流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出现二尖瓣反流主要与心肌异常增厚导致二尖瓣结构及功能改变有关。常见原因包括乳头肌位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病理机制。

1、乳头肌位移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壁增厚可能导致乳头肌位置异常,乳头肌是连接二尖瓣腱索的关键结构。当乳头肌因心肌肥厚发生位移时,可能牵拉二尖瓣叶,导致瓣叶对合不良。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需通过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改善心肌收缩力,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2、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

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时,可产生负压吸引二尖瓣前叶朝向室间隔运动,称为SAM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二尖瓣正常闭合,引发反流。患者常有心悸、胸痛表现。临床常用盐酸普萘洛尔片等药物降低心肌收缩力,必要时行室间隔切除术或二尖瓣成形术。

3、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肥厚心肌导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时,高速血流冲击二尖瓣结构,可能造成瓣膜变形。此类患者运动耐量明显下降,易发生晕厥。治疗包括限制剧烈活动,使用丙吡胺片等抗心律失常药,梗阻严重者需酒精室间隔消融术。

4、二尖瓣环扩张

长期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可能导致二尖瓣环扩大,影响瓣叶闭合。这种情况多见于疾病晚期,患者可出现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治疗以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为主,必要时行二尖瓣置换术。

5、腱索功能异常

心肌肥厚可能改变腱索张力,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听诊可闻及心尖区收缩期杂音。轻度反流可观察,中重度需评估手术指征,如二尖瓣修复术。药物控制可选用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改善心室舒张功能。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控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心功能。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胸痛持续不缓解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保持体重在靶心率范围内,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有助于减轻夜间症状。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恐艾低烧怎么办

恐艾低烧可通过心理疏导、体温监测、排除感染、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恐艾低烧通常由焦虑情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疲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HIV感染初期等原因引起。

1、心理疏导

恐艾引发的持续性低烧可能与焦虑情绪导致的自主神经紊乱有关。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对艾滋病的错误认知,减少反复查阅网络信息的行为。若伴随心悸、手抖等躯体化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家长需帮助儿童建立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关注体温变化。

2、体温监测

每日固定时间使用同一体温计测量腋温3次,记录37.3-38℃低热的持续时间。排除测量前饮热水、剧烈运动等干扰因素。若持续低热超过2周,需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HIV感染初期可能出现持续低热伴淋巴结肿大,但需通过抗体检测确诊。

3、排除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3-5天的低热,伴随咽痛、鼻塞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连花清瘟胶囊、蓝芩口服液等中成药。慢性鼻窦炎或尿路感染也可能导致长期低热,需通过鼻窦CT、尿培养等检查确认。结核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需进行PPD试验和胸部X线筛查。

4、调整生活方式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需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适当补充维生素D3滴剂和蛋白粉,减少精制糖摄入。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需限制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五项。

5、药物干预

确诊HIV感染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方案包括多替拉韦钠片联合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根据检查结果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或甲巯咪唑片。不明原因低热持续时,可短期试用小柴胡颗粒等调和营卫的中成药。

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冬瓜、薏米等利湿食材搭配饮食。建立体温记录表区分生理性体温波动,上午10点与晚间8点各测量1次。避免过度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手段,当腋温超过37.5℃持续3天或伴随体重下降时,需完善肿瘤标志物筛查。家长应帮助儿童维持稳定情绪环境,减少对医疗检查的恐惧感。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