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问题描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血管病变、代谢紊乱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病因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涉及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机制。

1、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硬化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核心病理改变,主要由长期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导致滤过屏障破坏,蛋白质漏出并激活足细胞损伤。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血肌酐升高,可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延缓进展。

2、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缺血、毒素或炎症刺激下发生转分化,分泌纤维化因子如TGF-β,导致间质胶原沉积。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或药物性肾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电解质紊乱。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纠正贫血。

3、血管病变

肾动脉硬化或微血管病变会减少肾脏血流灌注,加速肾功能恶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主要诱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导致血管收缩和内皮损伤。临床可见肾性高血压,需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利尿剂治疗。

4、代谢紊乱

持续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异常可通过糖基化终产物、晶体沉积等途径损伤肾组织。糖尿病肾病和痛风性肾病典型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控制血糖需使用格列喹酮片等药物,降尿酸可选用非布司他片。

5、遗传因素

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通过特定基因突变导致肾单位发育异常或结构缺陷。患者早年即出现血尿、囊肿形成,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等;控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适度进行步行等低强度运动改善循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尿蛋白指标,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出现水肿或尿量骤减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肾囊肿会恶化的概率大吗?

肾囊肿恶化的概率通常较低,多数为良性病变且进展缓慢。肾囊肿可能与遗传因素、肾小管发育异常或长期肾脏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腰部隐痛、血尿或高血压等症状。

单纯性肾囊肿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肾囊肿病例的绝大多数,其恶变风险极低。囊肿通常生长缓慢,部分患者终身无明显症状,仅需定期超声监测。体积较小的囊肿若无压迫症状或肾功能异常,一般无须特殊处理。若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起尿路梗阻,可能出现腰部胀痛、反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此时需考虑穿刺抽液或腹腔镜手术干预。

多囊肾病等遗传性肾囊肿疾病存在较高恶化风险,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颅内动脉瘤等全身性病变。此类患者需每6-12个月进行肾功能评估,当出现肌酐升高、血压控制困难等表现时,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恶化。极少数情况下,复杂性肾囊肿可能出现囊壁增厚、钙化等恶变征象,需通过增强CT或MRI进一步鉴别。

建议肾囊肿患者每年进行1-2次肾脏超声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囊肿破裂。日常应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出现持续腰痛、肉眼血尿或发热时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肾脏负担。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