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胃癌存在明确的癌前病变,主要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四种类型。
1、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胃黏膜炎症导致腺体萎缩,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表现为上腹隐痛和消化不良,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并定期胃镜复查。
2、胃溃疡胃黏膜深层缺损易反复发作,常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需抑制胃酸分泌并检测幽门螺杆菌,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3、胃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直径超过2厘米需内镜下切除,建议每年胃镜监测并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4、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被肠型上皮取代属于高风险病变,伴随胃酸分泌减少,需每6-12个月进行胃镜活检评估。
存在癌前病变者应戒烟限酒,避免腌制及霉变食物,遵医嘱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并严格随访监测。
结肠癌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能达到临床治愈,中晚期患者需结合综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治疗效果主要与分期、病理类型、治疗响应、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
1. 分期影响Ⅰ期结肠癌5年生存率较高,肿瘤局限黏膜层时可通过手术根治;Ⅲ期患者需结合放化疗降低复发概率。
2. 病理差异腺癌对治疗反应较好,印戒细胞癌等特殊类型预后较差。微卫星不稳定型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
3. 治疗方式根治性手术是早期主要手段,进展期需联合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转移灶可考虑射频消融。
4. 个体因素年轻患者耐受性强,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基因检测可指导用药方案选择。
确诊后应配合肿瘤专科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及膳食纤维,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