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小儿心肌炎初期症状主要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活动后气促。
1、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5℃,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建议家长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包裹衣物,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2、乏力孩子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愿活动,与心肌细胞受损导致供氧不足有关,家长需减少患儿体力消耗,保证充足休息,必要时可配合辅酶Q10片、维生素C泡腾片或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溶液营养心肌。
3、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可能因胃肠道淤血所致,家长应提供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少量多餐,医生可能开具胰酶肠溶胶囊、复合维生素B溶液或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改善消化功能。
4、活动后气促轻微运动即出现呼吸加快,提示心功能代偿能力下降,家长需立即限制患儿活动强度,及时就医评估,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左卡尼汀口服液或黄芪注射液。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完善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治疗期间保持环境安静,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羹,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
新生儿不排便只放屁可能由喂养不足、胃肠功能未成熟、乳糖不耐受、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补充益生菌、就医检查等方式干预。
1、喂养不足母乳或配方奶摄入量不足导致肠道内容物过少,无法形成足够粪便。建议家长增加单次喂养时长或缩短喂养间隔,观察排便情况。
2、胃肠功能未成熟新生儿肠道蠕动能力较弱,可能出现排气不排便现象。家长需每日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发育。
3、乳糖不耐受部分婴儿对乳糖消化能力不足,可能表现为腹胀排气。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滴剂或更换低乳糖配方奶,同时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
4、先天性巨结肠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有关,典型表现为出生后延迟排便。需通过肛门指检或钡剂灌肠确诊,确诊后可选用开塞露临时缓解,严重时需进行巨结肠根治术。
家长应记录宝宝每日排气排便次数,若超过48小时未排便或伴随呕吐、腹胀拒食,需立即就诊儿科或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