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宝宝鹅口疮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少数可能因免疫力低下或继发感染导致病情加重。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内白色乳凝块样斑膜。
多数宝宝鹅口疮症状较轻微,仅表现为口腔黏膜散在白色斑块,无明显疼痛或发热,进食基本不受影响。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等方式治疗,同时注意哺乳用具消毒和母亲乳头清洁。症状通常1-2周内逐渐消退。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斑膜融合成片、黏膜充血糜烂,伴随拒食、哭闹不安或低热等症状。若合并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真菌性食管炎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这类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氟康唑口服溶液等系统性抗真菌药物,必要时需住院治疗。
家长需每日观察宝宝口腔变化,哺乳前后用温开水清洁口腔,避免强行擦除白膜造成黏膜损伤。母乳喂养者应同时治疗母亲乳头真菌感染,人工喂养需定期煮沸消毒奶瓶奶嘴。若发现白膜扩散、宝宝拒食或发热,应立即就医。平时注意保持宝宝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扁桃体手术后可能会发烧,多数为术后正常反应,少数可能与感染有关。扁桃体切除术后发热通常由手术创伤、局部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引起,体温多波动在37.5-38.5℃之间。
术后1-3天内低热较常见,与手术创面渗出、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炎症介质释放相关。此时体温多不超过38℃,可通过物理降温缓解,如用温水擦拭颈部及四肢,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术后3天后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需警惕创面感染或继发化脓性扁桃体炎,可能伴随咽痛加剧、分泌物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及时复查血常规并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控制感染。
术后发热也可能与脱水或应激反应相关,儿童因代偿能力较弱更易出现。家长需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凉流食,避免剧烈哭闹增加创面出血风险。若发热伴随寒战、精神萎靡或创面异常渗血,应立即就医处理。
术后应保持环境通风,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3-5次,两周内避免过硬过热饮食。观察体温变化时需注意测量方法,运动或进食后30分钟内不宜测体温。恢复期出现反复发热或持续高热不退,需排除EB病毒感染、链球菌感染等并发症,必要时进行咽拭子培养及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