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可能引起肢体缺血、血小板减少、感染、气囊破裂、主动脉损伤等并发症。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主要用于心源性休克、心脏术后低心排等危重情况,需严格监测并发症。
1、肢体缺血
气囊导管置入可能压迫股动脉导致下肢供血不足,表现为患肢苍白、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术中需选择合适尺寸导管,术后每小时评估肢体循环。若发生严重缺血需立即撤除导管,必要时行血管外科手术修复。
2、血小板减少
气囊反复充放气可机械性破坏血小板,多数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50-100×10⁹/L。需每日监测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观察出血倾向,避免深静脉穿刺等有创操作。
3、感染
穿刺部位感染发生概率较高,可能出现局部红肿、脓性分泌物或菌血症。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消毒换药可降低风险。出现发热需做血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4、气囊破裂
气囊材质老化或接触尖锐结构可能导致破裂,表现为反搏波形消失、导管内出现血液。立即停止反搏并撤出导管,破裂碎片可能需介入取出。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导管打折、定期更换整套设备。
5、主动脉损伤
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导管可能刺破主动脉壁导致大出血或夹层形成。表现为突发剧烈胸背痛、血压骤降,需紧急CT血管造影确诊,必要时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抢救。
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期间应持续心电监护,每日检查导管位置及气囊功能。维持活化凝血时间在180-220秒以减少血栓风险。营养支持建议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限制液体入量。康复期逐步进行床边坐起、被动关节活动等训练,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导致导管移位。出现任何异常症状需立即通知医疗团队处理。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早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慢性腹泻、机会性感染等终末期症状。
1、早期表现: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急性期症状,包括发热、咽痛、肌肉酸痛等,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
2、无症状期:急性期后进入长达数年的无症状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但无明显不适症状。
3、进展期症状:随着免疫系统受损加重,可能出现持续发热、盗汗、腹泻、体重明显下降等全身症状,口腔白斑等机会性感染开始出现。
4、终末期表现: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后,可发生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以及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
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确诊后需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避免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