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6次阅读
小儿麻疹期间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密切观察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继发感染、脱水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包裹帮助散热。
2、补充水分:家长需少量多次喂服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率。
3、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禁止使用阿司匹林。
4、密切观察: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及是否出现皮疹加重、嗜睡等症状,警惕麻疹肺炎或脑炎等并发症。
麻疹发热期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外出交叉感染,皮疹消退后仍有传染性需隔离至发病后5天。
痛风患者尿酸值超过700微摩尔每升属于严重升高,可能诱发急性关节炎发作或导致尿酸结晶沉积。
1、急性发作风险尿酸值超过540微摩尔每升时急性痛风发作概率显著增加,700微摩尔每升可能引发剧烈关节肿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
2、慢性损害风险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痛风石形成,可能破坏关节结构并影响肾功能,需警惕尿酸性肾结石和肾功能不全。
3、代谢综合征关联此类高尿酸值往往伴随肥胖、高血压等代谢异常,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4、治疗紧迫性需立即启动降尿酸治疗,临床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同时须评估肾脏功能调整用药方案。
建议严格控制高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定期监测尿酸及肾功能指标。